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时空过客4251>第三百三十五章 周以力的一堂课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五章 周以力的一堂课

于都会议后,整个十月份,苏区内部又重新进入了一场学习的热潮,由高层开始,人人过关,不管平时的工作有多忙,都必须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且撰写相应的读书报告。

到了十一月,这股风潮不断向下蔓延,在高层逐渐取得共识之后,一些经过多次讨论精炼的理论文章,便开始流传开来。

周以力是红色中华社的主编,由他负责的报纸是当前中央苏区的绝对喉舌。

他当初刚来这边的时候,也是对李润石的一些做法百般看不顺眼,但是在见证到苏区所发生的一切之后,他的观念便很快发生了转变,而且信念比历史上还要坚定。

李润石知道,在另一条时间线上,这位同志和他一同喊出了“山沟沟里也有马克思主义”的口号,后来也是因为如此受到了强烈的排挤,长征时因病留守,最后壮烈牺牲。

如今的情况自然是大不相同了,周主编七年前参加革命,期间组织过多次工运、农运,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

再加上他自来到苏区后,又因为工作缘故接触了大量的理论著作,补上短板之后,水平更是蹭蹭地往上涨。

报纸作为这时期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再怎么重视都毫不为过。

在其他人眼里,李润石把周以力安排在这个位置上,一方面可能是看重他具有和自己类似的经历(湘人、在潭州读过书、当过老师等等),另一方面也是人家确实有能力又有资历。

尤其是从11月开始,为了实现由上至下的宣传攻势,不少领导人都亲自在报纸上刊文,将他们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呈现出来,暗地里还有些相互争论的意思。

所以在里面,作为组织者的周以力就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候他还会自己下场,写文章,或者去学院演讲。

演讲,或者也可以说讲课,是一个相当有特色的活动,锐京的工农兵学院,一直是整个中央苏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人才培养基地,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批新同志过来,然后又有人离开。

这些进修学员的来源五花八门,学校、工厂、村镇、军队,身份自然也是各有不同,学生、工人、农民、指战员,混杂在一起,然后根据各自的需要安排相应课程进行强化。

而在所有课程当中,理论学习肯定是排在首位的,除去少数几个专门教师外,大部分课堂上的老师,都是由党内的高级干部兼任,抽时间过来上上课,或者干脆有时间了就来搞个小型演讲,形式相当灵活。

因为其他人工作更加忙碌,而且常常需要到处跑的缘故,周以力算是学校这边的常客,十一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他一大早就整理好了资料,然后径直来到了学院的一间教室内。

这次的人数不算太多,大约四十来个,有老有少,周以力一眼望去,还能见到几个生面孔。

就像是平时上课一样,他提前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大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后用着带有些许湘音的普通话说道:

“马克思在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文中,曾经提到过: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经济基础的变化,迟早会导致整个巨大的上层建筑的转变。’

这段总结起来,就是我黑板上的这十个字,如果大家读过《资本论》的话,就会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以说完全贯穿于整本书之中。

因此,只要是希望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革命事业,就必须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得上周红中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专门将十月革命前后苏联的钢铁产量,与我国进行对比。”

教室不大,大家听得都很认真,有人还特地拿出了本子做着笔记,问题一提出来,大部分学员都纷纷表示很有印象。

周以力点点头,一直以来,红色中华报的印数并不算多,但在分配上,像学院这样的机构肯定是排在优先位置的,因此有这个结果并不奇怪。

接着他又说道:“既然如此,这里我只专门点出几个数据,欧战之前沙俄时代的钢产量为431万吨,十月革命后,苏俄退出战争,钢产量降至308万吨。

哪怕是后来因为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使得工业产能大幅下降,在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之后,还是很快恢复了过来。

那么去年我们国家的钢产量是多少呢?一点五万吨,甚至不够人家的一个零头,更何况,因为军阀割据的缘故,这些有限的产量更是分摊到了不同地方。

所以具体到某一座城市,无论是江城还是申城,我们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差距只会更大。”

周以力在谈论这些数字的话,心情和语气都是相当地沉重,国家的贫弱体现在方方面面,看到这巨大的差距,作为落后者在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同时,又难免会感到深深的无力。

下面的学员也是类似的情况,只见大家纷纷低下头,捏紧双拳,却又不知从何处发泄这份情绪。

相对而言,周主编的内心要显得更加坚定一些,他相信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很快恢复过来后,他继续说道:

“我说这些不是要来打击大家的积极性,而是要告诉大家,两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完全不同,那么革命的形式也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调整。

从数据上,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很清晰的结论,现在的夏国还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家,工业基础极度薄弱。

正因如此,国内几乎所有的城市其实都是消费型城市,关于所谓的消费型城市,大家可以去看这个月二号,程刚同志写的一篇文章。

我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些,就是说城市自身的生产能力有限,粮食、棉花、矿物、钢铁,这些最基础的生活、生产物资,都需要从农村购买,或者从国外进口。

除了申城、江城等极少数的大型城市外,一般城市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极其稀少,甚至可以说完全满足不了自身的需要。

所以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对于我们现在的革命事业,城市其实是负担而不是资源。

这么说可能会有点超乎大家的想象,但是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发现,占领一座城市后,我们根本没法像当年苏联同志那样,直接利用当地的工厂生产数量众多的物资,并从工人队伍中获得足够的人力支持,那么即便暂时成功了,也很难维持长久的胜利。

这一点已经从之前的失败中证明了,要么根本没法实现占领,要么占领后很快就得撤离。

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物资全部都是来源于农村,军队当中农民出身的战士更是占据了极高的比例。

并且如果经过深入调查的话,我们还会认识到,农村的阶级斗争矛盾,其实远比城市要激烈得多,这就是为何我们的农民运动,会取得这么大成果的最主要原因。

再回到我开头的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年的俄国,城市里拥有大量的工厂,能生产绝大多数农村难以自给的物资,加上比夏国多得多的工人,才构成了十月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夏国则几乎完全相反。

两个国家的国情是如此不同,单纯地生搬硬套人家的成功经验,是肯定会出大问题的。

同学们,我们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革命党,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所以更需要用科学的思维去完成我们的事业。

因此我要说,苏联之革命以城市为中心是绝对正确的,但夏国之革命以农村为中心,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与前者毫不矛盾的!”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恶魔的牢笼II天幕之穹鼎天尊世子妃你乖一点赐我梦境报告妈咪,爹地又在罚跪了重生之渣男再见重启人生之千禧巨商狐狸大人要爬墙我能具现化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