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回到三国当黄巾>三国资料大全·三国人物生卒年(上)
阅读设置

设置X

三国资料大全·三国人物生卒年(上)

40人生卒年的史料辨误或说明。前29人生卒年明确,按生年排列。外加200人生卒表。另,古人算年龄皆虚岁。<

目录:<

01陆康21陈骞<

02荀爽22孙邻<

03王烈23曹睿<

04张纮24管辂<

05孙坚25陆抗<

06刘繇26孙休<

07太史慈27孙皓<

08鲁肃28孙亮<

09刘辩29曹奂<

10孙策30马元义<

11吕蒙31曹嵩<

12刘协32李傕<

13孙权33吕布<

14陆逊34刘辟<

15孙翊35吴氏<

16刘基36陈武<

17凌统37刘巴<

18全琮38周贺<

19朱据39蒋琬<

20韦昭40鲁淑<

01陆康<

194年,孙策依附袁术,为术攻庐江太守陆康,见三国志孙讨逆传。后汉书陆康传称康“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此“受敌二年”实是一年。策破康后,脱离袁术,渡江攻刘繇,195年12月20日,策已在曲阿,见吴录载策表“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二十日,于吴郡曲阿”。故,康必亡于195年。其生卒126195。<

02荀爽<

其生卒与荀攸等人谋诛董卓有关,而三国志荀攸传有处虚假,于是易误以为荀爽并非亡于190年,现解之。<

史料。关于谋诛董卓。三国志荀攸传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崤、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二月董卓杀城门校尉伍琼迁都长安三月乙巳,车驾入长安夏五月,司空荀爽薨。后汉书郑太传卓既迁都长安,天下饥乱,士大夫多不得其命。而公业家有余资,日引宾客高会倡乐,所赡救者甚众。乃与何颙、荀攸共谋杀卓。事泄,颙等被执,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何颙传及董卓秉政,逼颙以为长史,托疾不就,乃与司空荀爽、司徒王允等共谋卓。会爽薨,颙以他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

说明。依三国志荀攸传事在192年,荀攸被抓不久,因董卓死得免。伍琼问题先不管,下文另讲。依后汉书何颙传事在190年,因后汉书献帝纪、后汉纪卷二十六并以荀爽亡于190年5月,后汉书郑太传与此无冲突。而三国志荀攸传却与矛盾,“会卓死得免”是问题所在,暂且无视此段。事件顺序为,190年1月诸州郡讨董卓,2月迁都长安,后荀爽、荀攸、郑太、何颙等谋诛卓,5月爽病亡,事露,攸使人说卓得免。可若以“会卓死得免”为是,则将推翻相关记载,以延长荀爽的寿命,或者给出合理解释,荀攸从190年被关到192年,从洛阳被带到长安,期间无危,直碰上董卓死得免,此外,还要推翻魏书“攸使人说卓得免”,这显然是没道理的。陈寿为作三国志,看过魏书,却故意不以实文,是其美化荀攸。魏书之虚远大于三国志,但于此事,王沈可以直书,而陈寿不同,其为蜀人入晋,时荀家有势,寿向之示好也可以理解。<

结论。后汉书献帝纪以荀爽亡于190年,正确。爽生卒128190。<

另,伍琼问题。后汉书献帝纪、三国志董卓传、后汉纪卷二十六并作“城门校尉伍琼”,依后汉书谢承版又有“越骑校尉伍孚”。而三国志荀攸传为“越骑校尉伍琼”,误。琼与孚,皆字德瑜、汝南人、被董卓所杀,虽然,但并非同一人。伍琼,是因先前推荐韩馥、刘岱、孔伷等出宰州郡,而馥等到官又参与讨董,再加琼劝止迁都事,故被董卓所杀。伍孚,是因刺杀卓事败而亡。且二人官职也不同。再看三国志荀攸传“越骑校尉伍琼”之误,当作“城门校尉伍琼”还是“越骑校尉伍孚”若为前者,则攸传以琼参与荀爽等谋卓事,然依后汉书郑太传加攸传本身,应是迁都事后,爽等谋卓,而此时琼已亡。当从后者,则攸传以孚参与此次谋卓,也就没有前者的问题,后孚刺杀卓,败而亡。<

03王烈<

后汉书王烈传载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辽东,年七十八”。先贤行状为“以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并不矛盾,寝疾非病亡,但若不看后汉书易误。其生卒142219。<

04张纮<

依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张纮传,纮亡龄六十,亡于孙权徙治秣陵时211年,非是权称帝迁都建业时229年,212年,秣陵改名为建业。许嵩误会此间事,建康实录太祖下以纮亡229年,又称其亡龄六十一,皆误。<

另,218年,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庱亭。建康实录太祖上载张纮劝曰“足下继父兄之业,不宜轻脱,逞英雄于猛兽,万一不虞,则大事去矣”,误,时纮已亡,此应为张昭语,有所改动。三国志张昭传载昭劝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05孙坚<

坚亡年三说。其一、191年说,吴录载孙策表“臣年十七,丧失所怙”,依三国志孙讨逆传,得出策年十七,在191年。外加汉纪张璠版、吴历并以坚亡191年,吴历作者胡冲,其父琮与孙权为同学。又,吴录载坚亡龄三十七。于是得出坚生卒155191,此说有最高力度,不可动摇。其二、192年说,有后汉书、三国志两部正史支持,但无法成立,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袁术传、三国志孙破虏传、后汉纪卷二十七并以坚亡初平三年192年,皆误。其三、193年说,有时人王粲曾依荆州刘表支持,然亦无法成立,英雄记以坚亡初平四年193年,误。<

<

06刘繇<

三国志刘繇传载其亡龄四十二,亡年不明确。三国志孙贲传载“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孙策攻刘勋、黄祖事皆在199年,见三国志吴主传。又吴录载孙策表“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臣以十一日”,则十二月十一日破敌,后听闻繇病死。199年策已霸东南,繇势力虽为残余但策必收豫章,即使消息晚知,繇也必亡于199年。三国志太史慈传载“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三国志刘繇传载“后策西伐江夏,还过豫章,收载繇丧,善遇其家”。故繇生卒158199,相关事顺序,孙策破黄祖于沙羡,闻刘繇病亡,遣太史慈抚安其众,策定豫章,收载繇丧。而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四、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五事顺序为,198年刘繇亡,孙策遣太史慈往抚安其众,199年策破黄祖于沙羡,还定豫章,收载繇丧。二者大有不同,资治通鉴误。<

07太史慈<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慈亡龄四十二,误。依三国志太史慈传为四十一。其生卒166206。<

08鲁肃<

建康实录太祖上以肃亡建安二十三年,误。依三国志鲁肃传为建安二十二年。其生卒172217。<

09刘辩<

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典论自叙并以辩亡于初平元年190年,是为正史加时人曹丕语,可信度很高,又后汉纪卷二十六载,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采。然陈寿于三国志却将此事转入中平六年189年,即董卓弑帝在诸侯联军向洛之前,引其三误:1、三国志武帝纪载“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2、三国志董卓传载“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立灵帝少子陈留王,是为献帝”,单看此可算寿行笔简略而有生误会,但若加另二处同视,其应有意使辩亡年提前。3、三国志臧洪传载“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时辩未死,当作“董卓废帝”。<

因而情况有三。其一、笔误,中平末至初平初,事虽多但顺序明确,不应三处同误。其二、查错,陈寿生于233年,距离初平初未远,能采能问且为良史,辩亡事重而轻易可知,不当出错。其三、故意,将诸侯起兵和辩亡先后互换,可加董卓之恶而增诸侯之正于史书,尤其联军中有曹操,寿行笔多偏之,但其书拥魏不是王沈性质,重在卓万罪之人,有所处理也难说不是寿本人意愿,加“笔误”、“查错”可能性很小,故此说基本成立。另,范晔清楚辩亡年,于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皇后纪皆不误,但后汉书臧洪传为“董卓弑帝,图危社稷”,当是错采三国志臧洪传。<

其亡龄。依汉纪张璠版可知189年辩十四岁,则亡龄十五,然后汉书灵帝纪称“皇子辩即皇帝位在189年,年十七”,则亡龄十八,又后汉书皇后纪直言十八。当从范书,其采诸史书而后出有正史之称,且分置两处无冲突可排除笔误。故辩生卒173190。<

10孙策<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孙坚亡时,孙策年十七,然。却又称“计坚亡时,策年十六也”,误。其生卒175200。<

11吕蒙<

建康实录太祖上称蒙亡龄四十,误。依三国志吕蒙传为四十二。其生卒178219。<

另,蒙窃随姐夫邓当讨贼时年龄。三国志吕蒙传载“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事在193年明确,时孙策依吴景于丹杨,蒙年十六。太平广记骁勇收独异志“吴吕蒙随姊夫邓当击贼,时年十六”,亦不作“十五六”。<

12刘协<

后汉书献帝纪载协亡魏青龙二年。则于吴嘉禾三年,而建康实录太祖下为嘉禾二年,误。其生卒181234。<

13孙权<

三国志吴主传载权亡神凤元年252年,七十一岁。则229年称帝时四十八岁,而建康实录太祖下为“四十七即帝位”,误。其生卒182252。<

14陆逊<

依三国志陆逊传,逊加入孙权势力时“年二十一”。而建康实录太祖下为“年二十”,误。其生卒183245。<

15孙翊<

建康实录太祖上以翊亡建安十年,误。依三国志吴主传为建安九年。其生卒184204。<

16刘基<

三国志刘基传载其亡龄四十九,又“年十四,居繇丧尽礼”。繇亡199年见上文则基生卒186234。<

17凌统<

三国志凌统传载统亡龄四十九,又,其父死时203年统年十五,则其生卒189237。但统为吴重要将领,于219年荆州之战、222年夷陵之战相关史料却无载,此后也如同消失,三国志骆统传称“及凌统死,复领其兵”时间在夷陵战事之前,则亡龄四十九必错。许嵩建康实录太祖上载统亡建安二十二年,此与史实无矛盾。故其生卒189217亡龄二十九。<

18全琮<

其亡年,三国志吴主传载赤乌十年247年春正月,资治通鉴魏纪七采。三国志全琮传载赤乌十二年249年,建康实录太祖下采,且加“冬”字,又载琮亡龄五十二。<

说明。1、三国志朱然传称朱然病时“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寝疾二年,亡赤乌十二年。若全琮算的上“功臣名将”,基本认定死247年,同年朱然卧病,合然传所言情况。2、吴主传“赤乌十年说”,明出“春正月”更为清晰,且其前载“九年事”后载“十一年事”,顺序明确,如有问题则是将琮亡错置。若弃琮传“赤乌十二年说”,只当“二”字多余为笔误就行。至于建康实录太祖下“冬”字,应是许嵩错加,其载三国事误甚,粗心落笔。<

合此二条,以琮亡247年为是。采建康实录太祖下琮亡龄,其生卒196247。<

19朱据<

三国志朱据传载据亡年不甚清晰“遭二宫构争,据拥护太子,言则恳至,义形于色,守之以死,遂左迁新都郡丞。未到,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时年五十七”。<

说明。250年孙权废太子和、杀鲁王霸,完结“二宫之争”。诸臣保太子者,陈正、陈象仅因上书力争竟被族诛,朱据、屈晃被杖一百,据以死争,晚年孙权又昏甚,易以为据此年遭贬,未到被杀,于是资治通鉴魏纪七、建康实录太祖下皆以据亡250年。但250年孙权未卧病,又,据为人,有姿貌膂力能论难,才兼文武,得权赏识,官骠骑将军、领丞相,如此人物,孙弘应不敢伪诏赐死,当是252年权病重,弘方敢杀据。其生卒应为196252。<

20韦昭<

昭亡于273年。时“年已七十”,见三国志韦昭传载华核语,而建康实录后主亦载核语,为“年过七十”。许嵩称昭亡龄七十三,可采。其生卒201273。<

21陈骞<

晋书武帝纪载骞亡太康二年281年,资治通鉴晋纪三采。而晋书陈骞传称骞亡元康二年292年,八十一岁,与史料冲突又与相关事不合,“元”字笔误,亡龄可采。其生卒201281。<

22孙邻<

三国志孙邻传载邻亡赤乌十二年,又,年九岁,代父贲领豫章太守,而贲生卒不明确。三国志孙贲传载“时策已平吴、会二郡,贲与策征庐江太守刘勋、江夏太守黄祖,军旋,闻繇病死,过定豫章,上贲领太守,后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刘隐奉诏拜贲为征虏将军,领郡如故。在官十一年卒”。<

关于定豫章时间。199年12月11日,孙策破黄祖,军旋,闻刘繇病亡,于是遣太史慈往豫章抚安其众上文已明。策问曰“何时能还”,慈答曰“不过六十日”,见三国志太史慈传。慈还,策定豫章,时间在199年12月的可能性小,应在200年1月。<

再看三国志孙贲传之“在官十一年卒”。两说,其一、从200年孙贲领豫章太守算起,则211年贲亡,孙邻时年九岁,生卒203249。其二,从208年孙贲为征虏将军算起,则219年贲亡,孙邻时年九岁,生卒211249。显然当从前者。以贲亡211年,于相关事并无问题,又,孙策生卒175200,有一子三女,而贲年长于策。邻生于203年基本认定。<

23曹睿<

三国志明帝纪载睿亡景初三年239年,三十六岁。则其204年生,已由裴松之纠正“魏武以建安九年204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205年生”。此为是,否则睿为袁熙子,逃死尚难,况继曹丕为帝故其生卒205239亡龄三十五。<

24管辂<

三国志管辂传载辂亡正元三年256年,四十八岁。则其209年生,已由裴松之纠正,本传载辂言“吾本命在寅”。其生卒应为210256亡龄四十七。<

25陆抗<

建康实录后主称抗亡龄五十一,误。依三国志陆抗传为四十九。其生卒226274。<

26孙休<

三国志孙休传载休亡永安七年264年,三十岁。则252年为琅邪王时十八岁,而建康实录景帝却为“年十七”,误。其生卒235264。<

27孙皓<

三国志孙皓传载皓即位时二十三岁,亡于太康五年,得其生卒242284。吴录称皓亡于太康四年资治通鉴晋纪三采,四十二岁,得其生卒242283。从吴录。<

建康实录后主称皓“年二十二岁即位”、“年三十八为晋所灭”,皆误。280年吴亡,皓三十九岁。<

28孙亮<

依三国志孙亮传、三国志孙休传,亮生于赤乌六年243年,250年为太子时八岁,252年即位时十岁,258年退位时十六岁,亡于永安三年260年,时十八岁。而建康实录废帝称亮“赤乌七年,生于内殿”、“年七岁立为皇太子”、“帝九岁即位”、“帝年十六,永安二年见杀”,皆误。<

29曹奂<

魏世谱载奂亡太安元年302年,五十八岁。则265年让位时二十一岁,而三国志三少帝纪却为“时年二十”。从魏世谱。<

30马元义<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故马元义死于黄巾起事前。而后汉纪卷二十四称马元义亡于184年5月,在黄巾起事后。从范书。其生卒184。<

31曹嵩<

关于曹嵩被杀的具体情况。魏晋世语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

1、其生卒193。依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陶谦传、后汉书陶谦传,曹嵩亡于193年,被陶谦杀害,曹操为父报仇,入徐屠杀,194年还而复攻。<

2、其生卒194。依后汉书应劭传,194年,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泰山,应劭遣兵迎之,未到。而陶谦素怨曹操数次来攻,遂遣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劭畏操诛,弃郡投奔袁绍。<

有一事很不合理,先于此说明。三国志武帝纪载曹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又后汉书曹腾传载“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曹操起兵在189年12月,此时嵩奔琅邪没问题,190年诸侯向洛虽不齐心,但嵩在琅邪也没问题,而191、192年时诸侯内斗,袁绍、曹操、刘表暂为一方,袁术、陶谦、公孙瓒暂为一方,且已冲突交战。嵩于189年离开,可说操势弱,暂且避难,192年不回,可说操于兖州尚未立稳,正有战事,但操已与谦为敌,无论如何嵩不当再留琅邪,而嵩不走且无危,因何或许是遭陶谦威胁、监视,不敢枉动。而谦,虽与操为敌但不想恶化,故暂不加害于嵩。193年,谦与袁术彻底翻脸,则更不愿与操结仇。<

曹嵩亡年两说。其一、193年,曹操将接父,为攻徐无忧,陶谦怒,先杀之,因而操屠徐。其二、曹操不顾父亲安危,于193年屠徐,至194年才接,陶谦恨其数次来攻,遂先杀之。可从“193年说”,毕竟有两部正史支持,且以此解释上说问题要好一些。曹操是不会被父亲问题给困住的,能接回再打固然好,接不回也没办法,转而师出有名。另,“194年说”也能成立,此于后汉书应劭传绝非笔误,而是“顺理成章”的明确记载。如此,则193年曹嵩未死,那曹操又何至于入徐屠杀可认为是接父受阻,遂怒攻徐。当然,“194年说”可能性为低,虽然,范晔亦未能否掉,而以两说并存于后汉书。<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医品王妃腹黑宠霸武剑神我家王妃初养成在原始部落当首领(基建)老鲜肉的文娱[清穿]皇太后养崽日常她们说我觉醒后超凶重生之大明摄政王在线等:王爷总是口不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