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1)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1)

第八卷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1)

兴衰有凭,无论你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历史给予的都是一个公正的平台;国运无常,不管你是唐玄宗,还是唐僖宗,岁月涤荡的都是繁华背后的哀戚。

但是,记忆终究抹不去的是李春修造赵州桥、众望所归天可汗、鉴真东渡日本国、发现氧气第一人等远去的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

隋文帝为什么格外重视礼乐?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祭天祭祖时冕服必须依照《礼经》。

所谓依照《礼经》,就是采用北齐冕服。

公元585年,杨坚命礼部尚书牛弘修五礼(吉、凶、军、宾、嘉),成书一百卷,下诏行新礼。

牛弘等人不懂音乐,议定雅乐,积年不成。

公元589年,灭陈,得南朝旧乐器及乐工。

杨坚听南朝乐,赞叹说:“此华夏正声也。”

牛弘奏称中国旧音多在江南,梁、陈乐合于古乐,请修补以备雅乐。

魏、周乐杂有塞外声音,请停止演奏。

公元594年,雅乐成。

杨坚时先定周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等七部乐,此外还吸收了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外来音乐。

到杨广时,又增定为九部乐,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

其实,杨坚并不懂得礼乐,这样做,目的在于从南朝接收华夏正统的地位。

李谔是怎样上奏改文风的?

杨坚统一中国后,在处理政务时看到大臣们的奏章盲目追求辞藻,而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认为南朝的政治腐败和国势的不振,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华而不实的文风。

治书侍御史李谔很有辩才,也看到了当时文人写的文章大多华而不实,就写了一份《请正文体书》的奏章上书皇帝,希望通过皇帝发布政令的方式来改变当朝文风。

李谔在《请正文体书》中写道:从魏武帝、文帝、明帝起,以后各朝皇帝都很崇尚文采辞令,忽视了文章要言之有物。

他们自己写文章也是只注重文辞华丽,不重视为君之道。

于是,下面的文人也就跟着他们学,在文辞华丽上大做文章,这样就渐渐形成了浮华文风,给后世各朝带来了恶劣影响。

下臣希望当今皇上能够下一道政令来改变这种文风。

奏章写好后,李谔又仔细看了好几遍,觉得自己把要说的意思都说明白了,这才呈交上去。

杨坚翻阅李谔的奏章时,不住地点头,当看到“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时,心里就想:这个李谔说得对呀!现在的一篇篇文章、一箱箱卷宗,写来写去,都离不开吟风弄月,这样下去,那可怎么得了啊!于是,杨坚就下令说:“把李谔的奏章颁示天下。

如以后写来的奏章再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一定严惩不怠。”

李谔通过上书杨坚,请求发布政令来改变文风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隋朝大军是怎样征服突厥的?

北朝后期,突厥成为北方游牧地区的强大国家。

周、齐对立,各送重赂求突厥援助。

其时,突厥沙钵略可汗继立,贵族争夺继承权发生纠纷,各个部落都自立大汗,如阿波可汗、突利可汗、达头可汗等。

其中沙钵略兵力最强,是突厥大可汗。

杨坚建隋后,不再给突厥礼物,突厥贵族经常带领骑兵在东起幽州、西达河西的漫长战线上对隋进行骚扰。

公元583年,杨坚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反击突厥。

杨爽出朔州,大破沙钵略军。

窦荣定出凉州,击败阿波军。

沙钵略借口阿波先退,袭击阿波。

阿波投奔达头,达头协助他收集旧部近十万骑,和沙钵略互相攻击。

至此,突厥形成了以达头、阿波为首的西突厥汗国和以沙钵略、突利为首的东突厥汗国两个对立的势力。

沙钵略屡被隋军打败,公元584年遣使求和。

次年,沙钵略可汗归附隋朝,经隋朝同意,率部内迁白道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公元587年,沙钵略死。

沙钵略嫌儿子雍虞闾懦弱,不能对抗西突厥,遗令立弟处罗候为可汗,号莫何可汗,亦号叶护可汗。

杨坚使长孙晟赐莫何旗鼓,西击阿波。

阿波部众以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战而降,莫何因此生擒阿波。

公元598年,莫何死,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莫何之子染干为突利可汗,二可汗皆请婚于隋。

隋用长孙晟离间计策,先后以宗女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嫁突利,又令之南徙,赏赐特厚。

都蓝可汗被激怒,从此断绝朝贡,与隋为敌,不断侵扰边境。

都蓝与达头结盟,公元599年合兵袭击突利。

突利大败,只剩下部众数百人。

长孙晟设计挟突利到长安。

隋厚待突利,立之为民可汗,在朔州筑大利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为突厥汗庭,又迁其游牧部众于黄河南(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南)夏、胜二州之间。

稍后,隋大将高颎、杨素率兵出塞,大破达头、都蓝军。

都蓝败后,被部下所杀。

达头占据漠北,自立为布迦可汗。

公元601年,隋遣杨素率启民北征,所得人畜尽归启民。

启民返归北方。

公元603年,步迦所部大乱,铁勒、思结等十余部叛步迦,归附启民。

步迦逃奔吐谷浑。

隋朝因此加强了对边域的控制。

科举制度创建于什么时候?

隋朝建立后,杨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规定各州每年以文章华美为标准选拔三人,荐给朝廷。

后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总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荐举人才。

杨广即位后,又创置了进士科,国家用考试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作官,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开始。

创置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适应了庶族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趋势,为地主阶级的各个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以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

和隋朝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较,它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对维护中央集权起着重要作用。

“隋太子爬树喊冤”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600年,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及其子女为庶人;十一月,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杨勇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多次要求面见杨坚陈述申辩,都被杨广蛮横地挡住。

一天,杨勇实在情急无奈,爬上东宫一棵大树喊冤,杨坚听了,问发生了什么事。

支持杨广的开国功臣杨素乘机说杨勇中了邪,不可救药了。

这就是“隋太子爬树喊冤”的故事。

公元604年,杨坚在弥留之际,才发现杨广对他不忠,而杨勇对自己却是一片忠心,曾有再来一次废立的念头,但是已经太迟了。

不久,杨广弑父自立,并矫杀废太子杨勇。

杨广是怎样弑父自立的?

公元604年,杨坚得了重病,在仁寿宫养病。

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应该怎样处理杨坚的后事。

想不到,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了杨坚。

杨坚看了,勃然大怒,立即召杨广责问。

这时,杨坚的妃子陈夫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哭着向杨坚说:“太子无礼!”

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趁陈夫人换衣服时跑去调戏。

这真如火上加油,杨坚拍着床大骂:“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大任!快把我的儿子叫来。”

身边大臣柳述、元岩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

杨坚气得脸通红,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杨勇!”

柳述、元岩这才明白杨坚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就急忙去写诏书。

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假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

他们假宣杨坚的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

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杨坚的人一律离开,由右庶子(东宫官员)张衡负责一切。

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已死,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

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

就这样,杨坚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

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

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

这年七月,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隋炀帝。

修造赵州桥的人是谁?

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时候叫赵州。

城南有条大河叫洨水。

每逢雨季来临,水势凶猛,洨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两岸的百姓常为交通不便而发愁。

当时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李春,他在洨水上带领人们设计、修造了一座闻名于世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是指跨越河道的桥身。

赵州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全长5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

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拱桥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4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可以从小拱排水,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在选择桥基、保护桥拱、加固桥身等方面,李春也采取了许多科学巧妙的方法。

因此,这座石桥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仍坚固完好。

大运河的开凿分几段完成?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分四段进行。

公元605年,杨广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

同年,又征发淮南几十万劳动力,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

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邗沟修成了。

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是陆路交通线。

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

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

公元610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

前后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竣工。

大运河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杨广修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

但是,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既方便了从南方漕运粮食,也有利于对东北用兵。

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历史上说隋炀帝“靡有定居”?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巡游无度,曾经三下江都(今扬州)。

公元615年,因在江都的旧船被杨玄感兵变时烧毁,杨广下令在江都再造几千艘船,而且要比旧船更大更漂亮,以便他第三次巡游江都。

公元616年,龙舟制成。

当时隋王朝岌岌可危。

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当场被杖杀;行前,奉信郎崔民象上表谏阻,被杀;队伍刚到汜水,奉信郎王爱仁上表请还长安,被杀。

于是,朝臣再也无人敢说反对的话了。

杨广到了江都,接见地方官,献礼多的就升官,献礼少的就罢免。

地方官于是竞相贡献,尽量搜刮,甚至预收第二年的租调。

百姓穷困,连树皮草叶都吃光了,逼得人吃人。

史称杨广“靡有定居”,在位12年,居京不足1年,而到处巡游却有11年。

杨广曾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

每次出游不知浪费多少民脂民膏,人民忍无可忍,于是纷纷起义,杨广第三次的江都之游,便成了他的死亡之旅。

杨玄感是怎样跟李密交上朋友的?

李密,字玄邃,隋末京兆长安人。

李密年少的时候,曾被派在杨广的宫廷里当侍卫。

李密生性活泼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

杨广发现后,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望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看书。

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那个书生,怎么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出是宰相杨素,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姓名,并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抱负。

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都强得多。

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从此,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果如何?

公元611年,杨广命令在东莱(在今山东)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

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

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泸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

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六十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

公元612年,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涿郡。

杨广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向平壤出发,全军共1133300人,号称200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

二月初九,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连营渐进,实际上经过40日,才出发完毕。

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960里。

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80里。

《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依据高丽会投降的愿望来部署战争,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都要奏报等待命令,不得专擅。

又令诸将:高丽如请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

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守城军每遇危急,就声称要投降。

隋军不得不停攻,驰奏请旨,等到请旨回来,守军补充完备,又坚实拒战。

如此再三,杨广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

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丽守军击败。

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江,攻至平壤附近,又被高丽军击败。

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4万,逃回船上者仅数千人,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除卫文升一军不败,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只有2700人。

杨广大怒,率残余军回洛阳。

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公元613年,杨广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涿郡;四月,杨广再渡辽水,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六月,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的消息传到前线,杨广有后顾之忧,只好退兵。

同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第二次征高丽失败,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

同年八月,杨玄感败亡。

但农民起义军却风起云涌,隋王朝处于崩溃前夕。

杨广妄想以对外的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于公元614年发动了第三次东征;三月,杨广又到涿郡,七月到达怀远镇。

高丽虽两败隋军,却因连年战争,所受损失也非常严重,所以立即遣使请和,并交送隋的叛将斛斯政。

这次战争是在义军遍地的形势下发动的,征集的士兵多因道路阻隔,不能如期到达,有的根本没有来,来的又因沿途多有逃亡,以致兵员不足,实是凑合成军。

杨广也感到无法把战争进行下去,只好因高丽请和,乘势收兵。

翟让在什么地方起义抗隋?

翟让,河南东郡韦城人,曾任隋朝东郡法曹(类似于派出所所长),后来犯了罪被判死刑,关在牢里等候执行。

看管他的牢头叫黄君汉,是个侠客,认为以翟让的才能,会成就一番事业,死于牢狱实在可惜,于是晚上偷偷放了翟让叫他逃走。

翟让也很有义气,不肯走,说如果自己走了,官府追究责任一定会连累了救命恩人。

黄君汉大怒,说道:“我今日救你不是为了别的,只是看你是个大丈夫,在这乱世里能救百姓之命,你以后努力自勉就是对我的报答了,何必现在做此儿女之态!”

于是,翟让逃到东郡境内的瓦岗聚众起义。

在单雄信、徐世勣(后来被李渊赐姓李,改名为李世勣,他与翟让起兵时年仅17岁)的辅佐下,翟让的瓦岗军发展迅速。

由于瓦岗地近运河,是舟商漕运的要道,翟让等据此夺取运河上公私船只的货物,所以军资充足,来归附的民众有万余之众,成为河南、山东一带义军中最强的一支。

此时,因参加杨玄感起事而亡命雍丘一带的李密投奔瓦岗,为翟让出谋划策。

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先说服附近小股起义军来归附,然后攻下荥阳的金堤关和附近一些小县城,一时瓦岗军声威大振。

隋末起义军哪位首领出身最贫苦?

在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当中,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甚至无以为生,好友辅公袥偷了一只羊给他,事情泄露后,被官府追捕,两人便一起造起反来,当时杜伏威才16岁。

公元613年,在王薄起义影响下,杜伏威与辅公袥上长白山参加了左君行部起义军。

后义军被隋军围剿,杜伏威率部突围,转战淮南,先后击败隋将宋颢,合并苗海潮、赵破阵等部起义军。

公元615年,在长白山坚持斗争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李子通部也转战淮南,与杜伏威汇合。

从此,杜伏威部声威大震,成为江淮间起义军主力。

之后,杜伏威又与另一支义军左才相相互配合,几万人马在江淮间频频出击,对隋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迫使杨广带领大军“御驾亲征”。

公元617年,杨广又派右御卫将军陈棱带精锐部队8000人进攻起义军。

但陈棱慑于杜伏威军的威力,不敢正面进攻。

杜伏威为了激怒陈棱,派人送他一套妇女衣服并致书称他“陈姥”。

陈棱恼羞成怒,倾巢而出。

杜伏威身先士卒,率起义军奋力冲杀,他诱敌出战,奋战在前,被敌射中前额,大怒:“不杀你,我绝不拔出此箭!”

于是额头上插着箭杀入隋军,抓住射将,先让他拔去箭,然后杀了他,携其首级在隋军前示众。

隋军大败,杜伏威乘胜进击,连下高邮(今江苏高邮)、历阳(在今安徽)数城,势力更加壮大。

在河间称长乐王的隋末起义领袖是谁?

窦建德为隋末清河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人,出身农民,因帮孙安祖反官府,全家遭杀害。

公元611年,窦建德率二百人投奔高士达义军,与高士达共同起义。

后高士达与另一河北义军首领张金称被隋军杀害后,窦建德成为河北义军的领袖,有部众十多万人,转战于河北中部。

公元617年初,窦建德在河间称长乐王,年号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

杨广命涿郡留守薛世雄带兵三万驰援洛阳,欲击瓦岗军。

薛部行至河间,遭窦建德义军埋伏,窦建德又亲率精锐袭击隋营,隋军大乱,自相践踏,损兵折将三万人,从此改变了河北地区官军与义军的力量对比。

义军声势大振,而官军主力被消灭。

这一次战役有力支援了瓦岗军对东都洛阳的进攻。

同年,窦建德改称夏王,建权“夏国”,设置百官,控制了整个河北。

他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自己布衣素食,深为河北人民爱戴。

南柯一梦是怎么一回事?

隋末唐初时,有个叫淳于棼的人,他家的院子中有一棵根深叶茂、充满生机的大槐树。

一天,淳于棼来到大槐树下纳凉。

夜色渐深,他在树下沉沉睡去。

恍惚中,淳于棼来到了一个叫大槐安国的国家。

此时正值大槐安国京城会试,淳于棼立即报名入场。

三场考试结束,淳于棼很轻松地得了第一名。

接下来是殿试,大槐安国皇帝见淳于棼一表人才,就亲笔点他为状元,并对他说:“朕看你是个栋梁之材,想把公主许配给你为妻,你要好好效忠国家。”

一举中状元,又成了驸马,淳于棼好不得意。

这事在大槐安国一时成为美谈。

春风得意的淳于棼,与公主相亲相爱,生活十分美满。

这一天,大槐安国皇帝将淳于棼召上金殿,随即下诏派他到南柯郡任太守。

淳于棼到任后,忠于职守,经常巡视各县。

他克己奉公,法度严明,使得属下的官员也都一心为公,没有一个敢胡作非为。

淳于棼由于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拥戴。

后来,敌国侵犯大槐安国,皇帝派出几员大将、数十万人马迎敌,但都屡战屡败、损兵折将。

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大为震惊,急忙上朝召来文臣武将商议退敌大计。

这时,宰相向皇帝推荐淳于棼。

皇帝立即让淳于棼率领全国精兵,与敌军决一雌雄。

淳于棼接到圣旨,立即披挂上马,率兵出征。

可惜,他虽能诗善文,对于布阵打仗却一窍不通。

大军来到阵前,刚与敌军接触,便被打得溃不成军。

统率三军的淳于棼差点就成了战俘。

逃回京城的淳于棼把情况报告给皇帝,皇帝龙颜大怒,立即传旨将淳于棼削职为民。

淳于棼大喊冤枉,大惊而起,但见月挂枝头、树影摇摇。

原来,所谓南柯郡不过是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而已。

这时,淳于棼觉得很沮丧,忽而又若有所悟地自言自语说:“幸而是南柯一梦,不然,太令人不愉快啦!”

李密是怎样自立门户的?

山东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爆发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山东各地守军屡战屡败,只有张须陀例外。

张须陀部在与起义军的战斗中几乎百战百胜,公元613年一年之中,起义军王薄、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等部先后被他消灭。

虽然张须陀百战百胜,但起义军散而复聚、越杀越多,隋朝己无可救药,张须陀的命运也就只能是为隋朝殉葬。

翟让的瓦岗军也多次与张须陀部交手,不幸每战必败。

所以,军中产生了一些畏惧的情绪,而李密则坚决要求与张决战。

公元616年,瓦岗军与张须陀在荥阳大海寺决战,李密先率精兵千余人埋伏在大海寺北的树林里,翟让率本部与张须陀交战。

翟让自然不是对手,不一会儿就开始败退。

张须陀素来轻视翟让,见翟让败退,也没考虑是否是诱敌之计,就率部放心大胆地追击。

追到伏兵之处,李密率众突然杀出,翟让、李世勣、王伯当各部四面夹击,张须陀部没有防范,终于溃败。

张须陀本人非常勇猛,拼命杀出重围,但他爱惜自己的部下,见部下仍然被围,又忍不住回头去救,再冲出来后,又冲回去救其他人,就这样,张在重围中来往了4次之多,终于阵亡。

他所率领的将士官兵悲哭数天,黄河以南郡县士气低落。

大海寺一战的结果,使瓦岗军军威大振,声势到达鼎盛时期,同时也成就了李密的威名。

战后,翟让为李密另设一营,号蒲山公营,虽然仍然属于瓦岗军,但实质上已是允许李密自立门户了。

李密为何要杀翟让?

张须陀阵亡后,瓦岗寨威名大振。

但李密和翟让却丝毫没有懈怠,他们又组织了另一场影响更大的战役,攻打隋室的粮库洛口仓。

勇气百倍的瓦岗军锐不可当,很快就夺下了洛口仓。

洛口仓里贮存着无数的粮食,有的还是隋文帝时候积贮下来的。

翟让和李密下令开仓赈民,四里八乡的饥民,老老少少,都带着粮袋来分粮。

鬓发苍苍的老人,羸弱不堪的孩童们分到义军分发的救命粮,都异口同声称赞瓦岗寨义军,感激义军首领救民于水火的恩德。

翟让和李密立即成为天下义军众望所归的领袖。

可惜的是,推动了全国起义的瓦岗寨义军内部,却因为内讧失去了往日的威力。

翟让见李密能力比自己强,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拥戴他成为魏王,但李密和他的亲信却妒忌翟让在义军中的威望,借故杀了翟让。

好端端的一支队伍从此四分五裂,没能完成彻底推翻隋朝、重新统一全国的大任。

杨广死在谁的手上?

在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众叛亲离,许多地方官纷纷起兵反隋。

被农民起义军吓破了胆的杨广躲在江都不敢回长安,天天心惊肉跳。

公元618年,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乘机在江都发动了兵变。

三月的一天,一个宫女跑来向杨广报信:“不好了,宇文化及造反了!马上就要杀进宫来了!”

杨广浑身发抖,急忙换了一身衣服,逃到西阁。

宇文化及杀进宫来,杨广看到哗变的士兵手里明晃晃的刀,哆里哆嗦地说:“我犯了什么罪?”

士兵说:“你发动战争,荒淫无度,还说没罪吗?

全国百姓都痛恨你这个昏君,人人都要杀了你!”

杨广怕挨刀,自己从身上解下一条绸带,士兵们用这条绸带把他绞死了。

杨广被杀以后,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立秦王杨浩为皇帝。

这时候,隋朝已经名存实亡了。

李渊哪个儿子最有才能?

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他众多儿子中最有才能、最有胆识的一个。

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中结交有才识的人士,一同商议统一天下。

天下大乱之后,李世民乘机劝父亲起兵。

李渊依照世民及晋阳令刘文静的计谋,从太原起兵,自任大将军,集中了20多万大军攻打长安。

李渊攻下长安以后,为了争取民心,宣布约法12条,把隋朝的苛刻法令一概废除,并且暂时让杨广的孙子杨侑做个挂名的皇帝。

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勒死隋炀帝后,李渊立即把杨侑废掉,自己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唐。

李渊和李世民经过几年征战,平定了其他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

少林寺十三棍僧为何助秦王?

少林寺位于嵩山西麓少室山阴,始建于公元495年。

寺西北50里有柏谷墅,周围地势险要,隋文帝时赐属少林寺。

唐初,王世充盘踞洛阳,霸占柏谷墅,筑轘州城,并派其侄王仁则领兵据险防守,与东都成犄角之势。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攻打东都,少林寺僧惠玚、昙宗、志操等13人奋起响应,擒捉王仁则,投奔秦王,留有“十三棍僧助秦王”的佳话。

后来,李世民嘉其殊勋,累加厚赏,勒石纪功,又拜寺僧昙宗为大将军,少林寺自此威名远扬。

“登瀛州”的十八学士是哪十八人?

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军,唐高祖李渊为其开府置官属。

李世民以海内平定,于府内开文学馆,纳四方文学之士。

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皆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李世民又令大画家阎立本为众人画像,号十八学士。

诸学士并给珍膳,时人倾慕入选者,谓之“登瀛州”。

“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626年的一天,李世民上朝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揭发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以及与张婕妤、尹德妃的暧昧关系。

李渊大吃一惊,说:“竟然有这样的事?”

李世民说:“不但如此,他们还几次想谋害我。

如果他们得逞,儿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

说完哭了起来。

李渊说:“你讲的事情,关系重大,明天我要亲自过问!”

当天夜里,李世民调兵遣将。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

张婕妤听到了风声,马上派人报告李建成。

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

李元吉说:“我们应该赶快把兵马布置好,称病不去上朝,观察一下动静再说。”

李建成说:“怕什么?

内有张、尹二妃照应,外有自家军队守卫玄武门,能把我们怎么样?

我们一起上朝去,看看情况再说。”

说完两人骑马进入玄武门。

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叫常何,原来是李建成的心腹,但是已经被李世民收买过去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临湖殿,发现情况异常,立即掉转马头,往回跑。

只听有人喊道:“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

李元吉回头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对头李世民,他急忙取弓搭箭,一连向李世民发了三箭,都没射中。

李世民对准李建成回射一箭,只听“嗖”一声,李建成从马上摔下来,断了气。

李元吉急忙向西逃去,迎面碰上尉迟敬德,又掉转马头往回跑。

忽然一阵乱箭射来,李元吉趁势滚下马鞍,往附近的树林里钻,正巧遇见李世民。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李元吉骑到李世民的身上,夺下弓,动手去扼李世民的头颈。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尉迟敬德骑马赶到。

李元吉放开李世民拔腿就跑,尉迟敬德一箭把他射死了。

三弟兄火并的时候,李渊正带着大臣、妃子在海池中乘船游玩。

忽然看见尉迟敬德匆匆赶来,就问:“你来这里干什么?”

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

秦王恐怕惊动陛下,特地派臣来护驾。”

李渊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现在何处?”

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杀死了。”

李渊十分难过,在尉迟敬德的胁迫下,派人传旨结束了这场政变。

三天后,李渊宣布秦王李世民为太子,国家大事一律由太子处理。

这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

李世民当了皇帝,是为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是指谁的统治?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

李世民借鉴了隋灭亡的历史教训,制定了基本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政治政策。

唐初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家财政也严重拮据。

因此,李世民首先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尽量避免和减少战争,以减少军费支出,此举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安居垅亩,发展了农业生产。

亲疏并举、德才兼备的人才政策是李世民政治统治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为了集思广益、纠偏补过,李世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和谏官制度:谏官直接参与政事,五品以上的京官在中书内省轮流值夜,以便随时召见,询访外事,讨论政教得失,使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敬贤纳谏的政治风气。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恢复和完善。

在政治统治中,李世民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将其作为巩固统治的精神支柱。

李世民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推行礼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法律的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典《唐律》就是他授意房玄龄、长孙无忌修订的。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唐初政治空气开明而清廉,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

人民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能够安心地从事劳动生产,从而创建了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富强的景况,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日耳曼涅槃追妻大作战:宝贝,我错了真千金重生归来大神她又酷又飒我的妖孽小姨子陌路不情长锦野我有了个女儿徐长生夜半迷踪极品神医在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