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心理医生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第4章 轻微病态心理的秘密(2)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4章 轻微病态心理的秘密(2)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25~40分:说明你对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清楚自己的缺点。不过,在此警告你一声:如果你的得分将近40的话,别人可能会认为你很自大狂傲,甚至气焰太盛。你不妨在别人面前谦虚一点,这样人缘才会好。

12~24分:说明你颇有自信,但是你仍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对自己产生怀疑。你不妨提醒自己,你在优点和长处各方面并不输于别人,特别要强调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11分以下:说明你对自己不太有信心。你有些自卑和自我压抑,因此经常受人支配。从现在起,尽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点,多往好的一面去想。自己看重自己,别人才会真正看重你。

心理问题25虚荣

■不拥有那些好东西,我会受不了

■问题描述

生于小康之家的大郭工作能力不错,但虚荣心很强,在单位没什么人缘。今年春天,大郭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求职。由于一般大学的本科学历让他觉得没面子,于是他在校园附近花200元买了一个“北京大学”的假文凭,并凭此混进了一家大公司,四处吹嘘他是北大学子。北京大学毕业生还是比较显眼的,大郭过了一段春风得意的日子。但很快,公司内部组织的同学聚会就让大郭像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原形了。从此,大郭在公司里狼狈不堪,被迫在周围同事的鄙夷的目光中离开了。

■问题分析

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这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具有虚荣心,虚荣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这样说过:“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虚荣心强的人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昔日的光荣经历或今日的辉煌业绩,他们或夸夸其谈,肆意吹嘘,或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自己办不到的事偏说能办到,自己不懂的事偏要装懂,一切都是为了抬高自己。虚荣心强的人喜欢炫耀有名有地位的亲朋好友,希图借助他人的光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对那些无名无分、地位“卑微”的亲朋则避而不谈,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备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

虚荣心是不实事求是,不考虑具体条件,追求虚假荣誉的表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肿脸充胖子”。有人把虚荣心的表现分为14个方面,我们平时有没有这种类似的表现呢?

1.喜欢谈论有名气的亲戚朋友或以同名人交往为荣。

2.热衷于时髦服装,倾慕西方的流行品牌。

3.行事、购物喜摆阔气。

4.不懂装懂,好吹牛。

5.热衷于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

6.对名著、影片一知半解,便夸夸其谈。

7.好表现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广众之下露一手。

8.好掩饰自己。

9.对表扬沾沾自喜。

10.对批评耿耿于怀。

11.表面热情,内心冷淡,爱讨好别人。

12.找对象过分追求长相、门第。

13.婚礼讲排场、摆阔气。

14.凡事讲面子。

虚荣心理,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妨碍道德品质的优化,不自觉地会有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盲目自满,固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碍进步成长。其三是导致情感的畸变。由于虚荣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需求多且高,自身条件有限不可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懑、压抑等负面情感逐渐滋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心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虚荣心理的产生及其强弱与个体心理品质、思想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受个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1.自尊心过强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尊的需要,每个人都喜欢听恭维、赞扬的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本性的显现。如果一个人的自尊心过于强烈,渴望获得别人的重视、尊重和赞扬,而自身又缺乏过人之处,不具备足以令人称道的实力,则不得不寻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东西,甚至是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实力的不足,以此满足自尊的需要。在此过程中,虚荣心理的产生在所难免。

2.私心过重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私心过重的人会时刻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总希望自己时时处处胜过别人、超过别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常常煞费苦心地借助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虚假的荣誉来掩饰个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

3.缺乏自信的人容易产生虚荣心理。虚荣心理的产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强烈的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一种结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的人,为了缓解或摆脱内心存在的自惭形秽的焦虑和压力,试图采用各种自我心理调适方式,来弥补内在的不足,以缩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进而赢得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和尊敬,虚荣心便由此而生。

4.处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易产生虚荣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注重“面子”,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所谓“面子”,是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地位,代表着人的荣誉和尊严。注重“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人虚荣心理的产生。

■解决之道

一、改变认知,认识到虚荣心带来的危害

虚荣心强的人,在思想上会不自觉地渗入自私、虚伪、欺诈等因素,这与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不图虚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虚荣的人为了表扬才去做好事,对表扬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他们对自己的不足想方设法遮掩,不喜欢也不善于取长补短。虚荣的人外强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声,给自己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虚荣在现实中只能满足一时,长期的虚荣会导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二、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做到自尊自重。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的机会。

3.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人应该追求内心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风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引发从众行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果。例如,社会上流行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打肿脸充胖子,既劳神又伤财,还弄得负债累累,完全是自欺欺人。所以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四、调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对饮食、休息、睡眠、性等维持有机体生存和延续种族的生理需要,有对交往、劳动、道德、美、认识等的社会需要,有对空气、水、服装、书籍等的物质需要,有对认识、创造、交际等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可人毕竟不能等同于动物,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在某个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却是不合理的。

■心理测试

虚荣心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经常停留在商店橱窗前,悄悄欣赏自己的身影吗?

2.你曾经做过整形手术吗?

3.你曾经动过整形的念头吗?

4.你定期花钱保养你的指甲吗?

5.你喜欢欣赏自己的照片吗?

6.度假回来时,你会向别人展示纪念品吗?

7.你很注重衣着打扮吗?

8.你每天梳头超过三次吗?

9.你喜欢身上戴许多首饰吗?

10.你偏爱名牌手提箱吗?

11.你偏爱名牌服装吗?

12.跟一个邋遢的朋友走在路上,你会觉得尴尬吗?

13.你希望拥有一些头衔吗?

14.你花在打扮和保养上的费用超过预算了吗?

15.你喜欢拍许多照片吗?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10~15分:无可否认,你是个虚荣心相当强的人。你对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在他人面前,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因为你希望自己永远留给别人最佳的印象。

4~9分:你有点虚荣心,不过还好,不算很严重,也许你只是比较在意自己的外表和给他人的印象,你仍觉得人生还有别的事比外表更重要。

0~3分:你这个人,可以说一点儿虚荣心都没有。即使有些虚荣的人会觉得你很邋遢,但是你一点儿也不在乎,宁愿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也不愿花许多时间和金钱在自己的外表上。

心理问题26嫉妒

■一想到别人比自己出色,就十分不满

■问题描述

小雅发现,自己越来越讨厌同屋的小芹了。一年前,小雅和小芹同时从学校毕业,分配到这个单位。她们住在同一个宿舍里,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芹活泼开朗,小雅秀丽迷人,二人都不乏追求者。半年后,小芹有了一个人人羡慕的男朋友,而小雅还是名花无主,这让心高气傲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小雅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小芹却是那个令人讨厌的美丽公主。小雅总觉得,是小芹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经常对她冷眼相待。前两天,小雅得知与自己资历相当的小芹竟然升职了,更是痛不欲生,她简直不愿意再看到小芹。

■问题分析

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它包括焦虑、恐惧、悲哀、猜疑、羞耻、自咎、消沉、憎恶、敌意、怨恨、报复等不良的情绪。别人的身材、容貌和日益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可以成为嫉妒的对象,其他如荣誉、地位、成就、财产、威望等有关社会评价的各种因素,也都容易成为人们嫉妒的对象。

嫉妒是一种负面情绪。它有明显的敌意,甚至会引发攻击、诋毁行为,不但危害他人,给人际关系造成极大的障碍,最终还会摧毁自身。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之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病症。从本质上看,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嫉妒,都有害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及健全的社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受到别人的嫉妒,或自己也在不知不觉对别人产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围熟识的人。有时,明知道嫉妒是不应该的,却无法消除。

嫉妒是心灵的地狱。嫉妒的人总是拿别人的优点来折磨自己。别人年轻他嫉妒,别人长相好他嫉妒,别人身材高他嫉妒,别人风度翩翩他嫉妒,别人有才学他嫉妒,别人富有他嫉妒,别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别人学历高他嫉妒……德国有一句谚语:“好嫉妒的人会因为邻居的身体发福而越发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总是四十岁的脸上就写满五十岁的沧桑。

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强的人。看到周围的人有超过自己之处,要么设法去贬低,要么设置陷阱去坑害对方。

好嫉妒的人必然自私,自私的人必然嫉妒。嫉妒和自私犹如孪生兄弟。法国作家拉罗会弗科就曾说过:“嫉妒是万恶之源,怀有嫉妒心的人不会有丝毫同情心。”“嫉妒者爱己胜于爱人。”因为嫉妒,他不希望别人比自己优越;因为自私,他总是想剥夺别人的优越。好嫉妒的人从来不为别人说好话。好嫉妒的人,因为容不下别人的长处,所以他就通过说别人的坏话来寻求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好嫉妒的人没有朋友,因为他容不下别人的长处,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视作自己的敌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视别人。

嫉妒害己又害人。从自身来讲,嫉妒伤身,嫉妒使人把时光用在阻碍和限制别人上,而不是潜心于自我的开发。嫉妒者的流言、恶语、陷害、阻挠、拆台、造谣等,往往对被嫉妒者造成恶劣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庞涓嫉妒孙膑、李斯嫉妒韩非子、潘仁美嫉妒杨令公等,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结束。总而言之,嫉妒不仅折磨自己,也危害被嫉妒的人。中国古代有副对联,叫做“欲无后悔须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好嫉妒的人经常诵读此联,不断地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品性。

嫉妒如此可怕,又如此不能割舍,我们不能期待消灭嫉妒,但要把嫉妒的力量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能源。这样,我们就真正战胜了嫉妒。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深远的20世纪思想家之一伯特兰·罗素在《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扩展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其实总的说来,嫉妒的建设性大大超过破坏性。我们之所以总是把它和破坏性连在一起,是因为我们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关于妒忌的案例都比较极端,令人震惊。然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嫉妒是功不可没的。出于嫉妒,人们奋发图强。过去,我们古老的文化为我们赢得了许多嫉妒的眼光。当嫉妒者悄悄追赶时,我们还在洋洋自得。今天,环顾四周,突然发现我们已经掉队了。为了和世界“接轨”,我们还得学英语。我们嫉妒了,于是我们跑步前进。这就是嫉妒的力量。

对于个人来说,战胜嫉妒需借助于自身思想的成熟。幼儿会毫无顾忌地表现嫉妒,而成人在不断的交往中学会了人际间的基本规则,懂得了破坏性的嫉妒于人有害,于己无利。对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容貌、身材等,属父母所赐,理当珍惜,无需朝着玛莉莲·梦露努力;而对气质、能力等与后天努力密切相关的事情,我们尽可以去嫉妒别人,找出差距,迎头赶上。当你理直气壮地说“我嫉妒”时,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嫉妒。

跟其他情绪一样,嫉妒也是一种本能力量。嫉妒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在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都根深蒂固地存在。曾经在一些非洲部落流行一夫多妻制,那里几乎都有一条准则,规定丈夫要不偏不倚,对他所有的妻子严格地平等分摊宠爱。妻子们的个人茅舍围着丈夫的茅舍排成半圆形,她们都注意着,丈夫是否在某个妻子那里多待了一小会儿。

在现实生活中也充满了嫉妒。几乎任何事物,只要是别人有自己没有,但又渴望拥有的,都会成为嫉妒的导火索。嫉妒的发生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即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如果人的眼光只盯着自己,他是不会知道什么叫嫉妒的。有些学者认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有不平等存在,就会有嫉妒繁衍的土壤。

■解决之道

一、有自知之明,能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二、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一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的品德深表钦佩。

三、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儿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自己来调整。

四、少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有嫉妒心理的人,其实就是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心理的需要,所以克服一分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心。

五、自我转化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使一个人萎靡不振,如果合理地自我转化,不把时间浪费在抱怨外在环境上,就能变嫉妒为发奋图强。作家爱德蒙德·威尔逊在看到同行写的《伟大的盖茨比》时,非常嫉妒其对戏剧场面的营造。但他马上将嫉妒转化成发奋,写出了许多充满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六、自我抑制和自我宣泄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这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还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例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

■心理测试

嫉妒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熟识的人成就很大时,你会生气吗?

2.你是否感到其他人生活得更舒适?

3.你想占有朋友的东西吗?

4.你想占有亲戚的东西吗?

5.假如你的配偶在看他(她)先前的朋友或者情人的照片,你会伤心吗?

6.你是否担忧自己的配偶还爱着他(她)先前的情人?

7.你是否坚持要了解自己配偶的全部经历和做过的事?

8.假如别人赞美你的配偶,你会不安吗?

9.你是否嫉妒别人的生活?

10.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家?

11.你是否嫉妒别人的性生活?

12.你是否嫉妒别人的衣服?

13.你是否嫉妒别人的工作?

14.你有没有讲过自己朋友的坏话?

15.假如朋友外出游玩而没有邀你一起去,你会伤心吗?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10分以上:你的生活确实已经遭到嫉妒心理的破坏,它已损害了你与他人的关系,你对自己的一切逐渐产生不满。在嫉妒心理产生潜在的、更大的危害之前,你的确应该努力控制一下它的发展。

4~9分:你有较强的嫉妒心,但这并不是你生活中唯一的情感。嫉妒心影响了你与他人的关系,影响了你对他人的感情,但它并没有主宰一切。假如你能够予以克服,一定可以从中获益匪浅。

3分以下:在你的生活中,嫉妒心所产生的作用十分小,属于合理的、自然的人类情感。

心理问题27空虚

■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

■问题描述

王某是个男孩子,正在上高一,家庭生活富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以向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他自己说,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他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遛西转,整天感到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让他感兴趣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与己无关,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却无动于衷。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问题分析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里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里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虚、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消磨时间、摆脱寂寞。有的空虚者甚至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况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于享乐、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懈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空虚是一种病,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个人没有追求,没有寄托,没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虚的心理,可来自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能力过低的估计;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实际处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而产生无奈、沮丧、空虚之感;或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地评价某一社会现象或事物,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地讲求个人的得失,一旦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心怀不满,万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岗、失恋、工作受挫、投资失误、经济拮据等导致失落和困惑。

人生在世,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问题,也就必然会有喜有忧、有得有失。人要有点精神,要有所追求,要有精神支柱,要有一种献身精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这就要求人们要面对现实,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实事求是地应对一切。人老了,退休了,还可奉献余热;下岗了,可以再求职,以此作为人生拼搏的第二起点;工作受到挫折,投资失败了,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将其视为成功的“奠基石”,审时度势,东山再起。总之,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充实自我,战胜空虚,就一定能迎来精神和事业上的光明。

■解决之道

一、及时调整生活目标

空虚心态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使自己因难以实现目标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空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

二、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三、要改变懒散的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四、求得朋友支持

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和支持,给予同情和理解。只有在获得很多人支持时,你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

五、读几本好书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良方。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与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生活也就越充实。

六、忘我工作

劳动是摆脱空虚的极好办法。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就会忘却空虚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从工作中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

七、转移目标

当某一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转移目标,如除了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打球等),使困扰的心平静下来。当有了新乐趣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虚状态中解脱出来,去迎接丰富多彩的生活。

八、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往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心理测试

空虚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回答下列问题,对符合自己情况的画“√”,反之画“x”。

1.不常与友人交往。()

2.没什么特殊的爱好。()

3.不大喜欢单位(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事(同学)。()

4.经常与家庭成员发生口角。()

5.吃饭时不感到愉悦。()

6.对工作(学习)感觉很痛苦。()

7.常常一有钱便购买东西。()

8.对将来并不怎么乐观。()

9.无论干什么都不觉得高兴。()

10.不大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

11.经常埋怨单位(学校)离家太远。()

12.虽然生活不错,却不大快活。()

13.常常因零钱少而感到不满。()

14.常常想换工作单位(学校)。()

15.认为各方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评析:

“√”为0分,“x”为1分。得分为0~2、3~5、6~9、10~13、14~15,则空虚度分别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

9分以下:生活充实度不够,比较空虚。对生活和工作多有不满,难以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但因态度坦诚,从而表明这种人具有改变生活、工作现状的愿望。有这种愿望还应认真分析不满的原因,并应积极想办法加以解决。

9分以上:对生活、工作现状满意,精神上较充实,往往生活态度乐观,充满热情。但如果答题时不够诚实,则说明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满被隐藏了起来,也许这种人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因此很难自我改善。

心理问题28浮躁

■做事没有恒心,老是半途而废

■问题描述

张某,男,26岁。他主动找到心理医生讲述自己的苦闷:“我近一年来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总觉得在我们那个破单位待着憋闷得慌。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我心里慌啊!以前也曾炒过股,倒过一些货,但都是赔多赚少,后来我就去买彩票,一心想中大奖,可结果花了几千元连个响都没听着!后来又跳了几家单位,不是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太难啊!后来听说某人很有钱,于是写了信去求援,说自己很困难,可他连信也没回,气得我去信大骂了他一顿,还讲了些威胁的话。为此我心里也确实感到失衡,但这种恶作剧让我解恨呀!反正,我心里就是不踏实,闷得慌。”

■问题分析

“浮躁”表现为轻率、急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浮躁是当前一种普遍的病态心理表现,具有以下特征。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措,心里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也敢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违法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产生浮躁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情绪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产生浮躁的个人原因是攀比,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的人较早获得成功,有的人却迟迟没有什么进步,于是攀比在所难免,往往造成浮躁心理。攀比导致有的人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但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

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加以克服。

在当代中国,浮躁心理尤其成为青少年的通病之一,常表现为行动盲目,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见异思迁,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比如,有的孩子看到歌星挣大钱,就想当歌星;看到企业家神气,又想当企业家,但又不愿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学习。还有的孩子兴趣爱好转换太快,干什么事都没有常性,今天学绘画,明天学电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忽冷忽热,最终一事无成。

青少年浮躁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家长的影响。在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甚至无法适应,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神不安、急功近利,于是出现急躁的心态,这种心理往往会影响到子女。

2.与遗传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容易急躁。他们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3.意志品质薄弱。有的父母只知道给孩子灌输知识,却不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造成有的孩子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为了改变孩子的浮躁心理,父母应指导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孩子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孩子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在帮助孩子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扬长避短。有的孩子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心血来潮,或看到社会上什么能挣大钱,就想做什么。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父母应该告诫孩子,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特点),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父母要告诉孩子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

2.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先思考,后行动。例如,出门旅行,要先决定目的地与路线;上台演讲,应先准备讲稿。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有针对性地“磨炼”。父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孩子的心理。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例如,做事时,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糟”,“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磨炼,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4.用榜样教育孩子,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父母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其次,鼓励孩子学习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优良品质,并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培养勤奋、刻苦、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解决之道

一、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方式。比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也会是虚假的。知己知彼就不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不会产生心神不定、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控制情绪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好方法。如你可这样暗示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总会有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决不让情绪来主导我的行动,只要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战无不胜、快乐的人。

三、要有务实精神

做事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开拓当中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

四、遇事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命运应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心理测试

浮躁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各题。

1.做事没有恒心,经常见异思迁。

2.经常心神不宁和焦躁不安。

3.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还大。

4.经常头脑发热,有盲从心理,譬如对于炒股票、期货等。

5.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经常跳槽换工作。

6.遇到事情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

7.恋爱时经常见异思迁,把恋爱当成好玩的游戏,寻找异样的刺激,以打发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8.求职中往往想着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向往高收入、高地位,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结果处处碰壁。

9.总是渴望和力求结识比自己优越的人,而对不如自己的人则爱理不理,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某种好处。

评析:

如果有6个及以上问题回答“是”,那么毫无疑问你有浮躁心理。

心理问题29完美主义

■不能原谅自己比别人差

■问题描述

小艾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家中老大,有一个弟弟。她的妈妈是小学老师,爸爸是大学老师,家教特别严。小艾性格温顺,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这与妈妈的性格特点很相似,她害怕爸爸的严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尽善尽美。她常常要照顾弟弟,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当她出现失误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小艾在家是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艾的学习成绩很好,兴趣爱好广泛,全面发展,是人人羡慕的好学生。然而,小艾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相反地认为自己缺点很多,内心压力非常大,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认为是运气好,不值一提。

■问题分析

“完美主义”是指在工作上对己或对人要求尽善尽美的一种态度。持完美主义的人,对任何事都要求达到毫无缺点的地步,因而难免不切实际。

每个人多少都有追求完美的倾向与需要,希望每件事都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倾向是人类追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促使人们为自己或某些工作设定较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但是,这种倾向若过度,就会变成完美主义,对任何事都坚持高远无边的目标,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他人的需要等,而一味地要求目标的完美无缺。如此,往往给予自己和他人许多压力与责难,不能忍受所作所为未能达到目标;也不欣赏与肯定自己及他人的努力付出,经常责备自己与他人,充满不满与批评。

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表现: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自己的形象;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神经紧张得连一般工作都不能胜任;因为有些事情不完善而寝食不安;对自己苛求诸多,毫无生活乐趣;对别人吹毛求疵,人际关系糟糕。

追求过度完美的人,除了因苛责、批评而使自己及他人感到不愉快之外,还容易因所定目标太高怕无法实现,而不敢有所作为。如此,反而会给人一种顾虑重重、畏首畏尾的感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的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所说的完美主义者是指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的那种人。

完美主义者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与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也带有强迫的特征;为一个自认为不优雅的姿态就紧张焦虑,这也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态。

完美主义者表面上都很自负,其实自己内心深处却是非常自卑。比如,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是在关注自己的缺点,而且总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乐,所以,学会欣赏别人和自己是很重要的,是进一步实现下一个目标的基础。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形象,完美主义者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例如,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过于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心理学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过于完美的要求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惴惴不安,不能全力以赴去争取成功;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就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出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想的只是如何避免尴尬。完美主义者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如何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很不如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心理治疗界发现有这样一类求治者:他们是成功的商人、艺术家、医生、律师和社会活动家等,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鱼得水、出类拔萃,但他们的努力并未给他们带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心理医生们发现这些人具有这样一些共性:他们的成功既不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也不能带来一个完整、独立的自我感受。他们寻找心理治疗以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意义,并克服空虚感。

心理医生发现这类人的自我系统处于分离状态。一方面,当他们获得成功时,他们可以体验欢欣;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价值感和自卑感。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他们将完美主义倾向当做护身的盔甲。他们抱怨所有的成功似乎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没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也不能理解自己。他们总是力图隐藏自身不被自己接纳的那部分,通俗地说他们不能接受自身的不完美。

这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几乎全与童年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的父母给孩子树立的标准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时候都是贬低他们而不加赞美。于是,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就学会了总爱找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配被赞扬和被尊重,并形成了自我挑剔和自责的习惯,甚至产生了一种自虐的“快感”。

改变这种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重新确立评价自己的标准,改掉原来那种过于完美的、苛刻的、倾向于全面否定的标准,确立一种合理的、宽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励的标准,学会多赞美自己,把过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纸上,坦然愉快地接受别人的赞扬并表示感谢。

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可以说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人生并非上帝为人类设计的陷阱,好让他谴责我们的失败。人生也不是一盘棋,如果走错一步,那么步步皆错。人生其实就像踢足球,即使最伟大的球星也会在比赛中失误,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发挥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脚脚都是妙传。

可见,醉心于追求“完美”的人,其实是不完美的。因为“完美”毕竟是抽象的,只有生活才是具体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并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许多遗憾也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了这些,我们的内心就会稳健许多,就会重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所以,你不要以为只要自己尽心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会达到完美。你现在应认真思考一下,你到底需要什么?在人际关系中,你总想扮演“好人”的角色,但你应该知道其实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人”。请你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言论,你要为活出自己的特色,活出自己的风格而努力。

“最完美的商品只存在于广告中,最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悼词中”。完美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请你最好脱下虚假的外套,亮出真实的自我。当我们不再注意自己是否完美时,或许有一天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往日渴求的完美,今天已经具备。

■解决之道

一、接受“瑕疵”

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如人意,即便失败,也可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禁得起失败的考验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而自怨自艾。

二、正确认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没必要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它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用自己的长处培养自尊感、自豪感,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与人竞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三、设定短期合理目标

目标定得太高,形同虚设,欲速则不达;目标定得太低,轻轻松松就过关,自身的潜能受到抑制,不利于自己水平的提高。目标定位的原则是“跳一跳,够得着”,正因为目标合理,每次总能接近或超过目标,这样下去,才能培养起成就感和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会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能力。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四、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并解决问题。要学会通过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是太难的事。

五、对“失败”要重新认识

谁都会遇到失败,不同的只是失败的多少而已。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失败的消极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应把失败看做是自己前进道路上宝贵的反面经验,相信这一次失败之后一定就是成功。

六、宽以待人

完美主义者是仔细周到的人,但是你要小心,不要总是指出别人的错误,因为这会让别人反感和紧张。也不要因为做事不合你的要求就牢骚满腹,尤其是对你的孩子。

■心理测试

完美主义心态的自我测试(一)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是否常常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即使在家里也一样?

2.是否很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

3.是否认为如果让别人发现你有缺点,他们一定会不喜欢你?

4.是否凡事都要争第一?

5.是否做事总希望能做得十全十美?

6.如果事情未达到预期目标,你是否会一直耿耿于怀?

7.是否只做有把握的事,尽量不碰可能犯错的事?

8.当别人赞美你时,是否认为他们言不由衷?

9.是否非得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才会出门,即使快迟到了也在所不惜?

10.是否做错了一件事就会闷闷不乐?

评析:

如果你有8条以上符合的话,你就是一个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心态的自我测试(二)

请选择下列问题的答案。

1.你会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懊悔不已吗?

A.根本不会B.偶尔会如此C.常常如此D.每次都这样

2.自己或别人若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都应该受到责备。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3.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4.不管做什么事,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5.对许多事,如果不能做到理想的地步,我宁愿放弃,也不要让自己有不完美的感觉。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6.我不会因对现实问题的考虑,而降低对事情品质的要求。

A.完全不符合B.有点符合C.很符合D.完全符合

7.我相信只要尽力,任何事都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8.任何小失误,我都不会轻易原谅自己。

A.完全不赞同B.有点赞同C.很赞同D.完全赞同

评析:

选A为1分、B为2分、C为3分、D为4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若总分在24分以上,表示你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总分若高达30分以上,那你就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者。

心理问题30猜疑

■内心深处,我不相信任何人

■问题描述

贺英原本性格温和,待人和气,可是近两年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快退休时,她时常向丈夫老张念叨,他们厂子里的某某总在算计她,企图使她在退休前犯错误;同车间的某某总与她过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讨厌她;等等。老张对此只是一笑了之,并没在意。后来,贺英提前办了内退,在家里种花、养鱼,日子很清闲。丈夫老张想,这回她可以静心休养了。没想到,她整天不是怀疑对门的邻居在议论她,就是猜疑楼上的人往她家阳台上扔东西。

每天老张一下班回来,她就叨叨个没完,有些想法让老张觉得幼稚得可笑。老张劝她几次之后,她却将矛头指向了老张,说他什么事都向着外人说话,总唱反调与她作对,甚至由此怀疑老张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从此,贺英就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张的身上,规定他每天下班后必须准时回家,稍晚一点她就再三盘问干什么去了。不准老张穿整洁的衣服,甚至不让他梳头理发,一见他收拾自己,马上就认为他要去约会。女儿有时看不过去了,说她几句,她就认为丈夫将女儿收买了,两个人串通好了气她,为此她伤心欲绝。

■问题分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吕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了无辜。

这是一出由猜疑心导致的悲剧。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历来是害人害己的祸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则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用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便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这位丢斧者为什么会对同一个人作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呢?这正说明猜疑是一种主观的想象和推测,不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猜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1.心理不够健康。他们常常会歪曲地理解别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狭隘的心胸使他无法容纳别人对他的正确评价。

2.思想方法主观。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人,用别人的举动来验证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实,对别人产生怀疑。

3.缺乏自信。他们总要以别人的评价来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标准,很在乎别人说长道短。而当别人的态度不明朗时,他就往往要从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测、怀疑,自寻烦恼。

4.听信流言,不做调查分析,从而产生疑虑。

不管怎样,猜疑都是人际关系的大敌。它会破坏朋友间的友谊,使彼此疏远,甚至会无端地挑起矛盾纠纷,也很影响自己的情绪。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郁郁寡欢,缺少内心宁静。

爱猜疑的人,首先要开阔自己的心胸,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开朗、豁达、大度的性格。对需要澄清的事实,要诚恳地同别人交换意见;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要过分计较;不必过分在乎别人的态度与说法。“未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走自己的路,任别人评说吧”,这些话都是鼓励人们心胸坦荡、豁达开朗的。人生在世,难免受他人的议论,只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相信别人也不会跟自己过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别人的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个活法?对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听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对待,静观事情的变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听流言,就暴跳如雷,迫不及待地找上门去讲理争辩。由于缺乏调查研究,找错了说理对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尴尬和被动。理智、冷静地对待别人的猜疑,这才是我们应持有的正常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们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或给自己使坏。有时我们自己也喜欢猜疑,看到别人说笑,便以为他们在议论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来。喜欢猜疑的人特别注意留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很可能琢磨半天,寻找其中的“潜台词”,这样便不能轻松自然地与人交往,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响到人际关系。

■解决之道

一、积极地自我暗示

当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时,可暗示自己: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他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二、转移思维

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心情会好些。

三、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

四、用理智的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产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其实是很可笑的,但在没弄清楚事情真相时,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五、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六、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七、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同被疑者推心置腹地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群体。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心理测试

猜疑心理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经常认为别人不喜欢你?

2.你是否经常认为家人和朋友在背后说你坏话?

3.你心中是否已有给别人下结论的标准?

4.你是否认为多数伴侣在有机会又不被他人发觉的情况下会有不忠行为?

5.假如有人赞扬你,你是否经常怀疑别人的赞扬不是出于真心?

6.假如你找不到东西,第一个反应是不是认为一定是他人拿走了?

7.如果你需要帮助,是否会多方求援,而非只信某个人的建议?

8.你是否认为,多数人遵守规矩的原因是怕犯了错误被别人发觉?

9.在需要留下你的电话、住址时,你是否犹豫?

评析:

回答“是”为1分、“否”为0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

0~2分:你对别人过于信任。

3~8分:你对人既怀疑又信任,这很正常。

9~10分:你的疑心太重。

心理问题31害羞

■公共场合,我的脸会红

■问题描述

袁武从小内向,容易害羞,不敢大声说话,特别怕与别人对视。如果他偶尔说句什么,成为大家目光聚焦点的时候,他就羞得要命,不仅面红耳赤,连手心都汗淋淋的,说话也语无伦次,想马上躲开,否则双腿就抖个不停,连迈步都艰难。高中阶段,袁武过得很安稳,大家忙着学习,谁也不会和他主动搭讪,老师上课也不会提问。而现在上了大学,袁武发现自己的情况越发严重了,每次上课不幸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时,他就无异于小死一回。他躲避所有的眼神,开始只是对女性,现在对男的也是如此,可是又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的余光扫视对方,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说他这人很“不正经”。袁武也特别恨自己的眼睛,有时甚至都想把它挖掉。

■问题分析

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人们总以为那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会自然克服它。然而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在一万多名成人中,约4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或曾经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羞怯心理较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话未说脸先红,语调低沉心发跳,遇到难题宁可憋在肚子里,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羞怯心理会影响人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环境。

羞怯心理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较快,激素分泌较多,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打破体内的平衡而变得紧张,表现为冒汗、脸红、心慌等感应性反应。

2.自卑心理的影响。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这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害怕出错。

3.成长中的环境影响。如果在童年、少年时期曾经受到过他人的训斥、嘲笑或戏弄,心里会形成阴影,以后进入类似环境或新环境就会胆怯。

人的害羞心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从某些方面来看,害羞并不一定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有人甚至认为“适当的害羞是一种美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遇到十分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不喜欢公开亮相,无意与他人竞争,遇事犹豫不决,表现得很不善于交际;另一方面又往往勤于思考,凡事多为人着想。我们也会遇到一些不太害羞的人,他们一方面往往对自己十分自信,很少拘谨;另一方面,也可能太过冒失,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得罪和伤害别人。因此,害羞与不害羞究竟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它们都不能超过一个有限的“度”,过度的害羞会使人消极保守,沉溺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利于一个人的成功,甚至有可能造成心理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博士认为,害羞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弱点,但这弱点并非有害无益,恰恰相反,它可变成许多优点。假如你是害羞人士,不妨正确认识它,并尽量发挥它的长处。

1.害羞人士比较聪明。由于他们通常少说话、多行动,所以他们勤于思考,比较机警。

2.害羞人士比较可靠。许多人都比较信任害羞人士,因为他们不会说人长道人短地搬弄是非。

3.害羞人士是较好的搭档。因为害羞者在群体中往往不爱出头,喜欢替他人着想。

4.害羞女士比较令人喜欢,因为她们比较贤淑拘谨,而不会叽叽喳喳。同时,多数男士认为,羞答答的女士带有一种神秘感,更有魅力。

5.害羞人士通常受教育较多,他们喜欢阅读和做记录。

6.害羞人士更能体谅别人,理解别人。在交谈时,他们会细心听你倾诉,不会打断你的话。

7.害羞人士通常可以成为知心朋友。当对方可靠并待人心诚时,他会忠心耿耿,很努力地去维护这种友谊。

据统计,害羞人士的婚姻能维持更长时间。害羞人士往往会努力去维系婚姻,对丈夫(妻子)和家庭比较关心和爱护。

克服害羞,让自己变得更加果敢。果敢是指适时地为自己辩护、直言无畏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和不满,而不会让人觉得暧昧不明,更懂得如何请求原谅或道歉。要变得果敢,尤其需要大胆、爽快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勇于说“不”,有效地应付蛮橫无礼的人。想保有自尊且获得成功,学会如何处理以上情况是很重要的。

果敢并不等于蛮横、凶悍或粗暴,那是好斗、挑衅的特征,果敢的意思是以礼貌但很自信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及为自己辩护,在保住对方和自己面子的同时赢得别人的好感。

不果敢的人太在意别人的感觉和需求,以至于他们会常有内疚感或不好意思向任何人要求任何事。你可能认为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但这会让不够果敢的人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并常让别人有机会利用他们。如果你不开口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什么?如果你有能力而且你也愿意,帮别人忙或借钱给别人是没什么不好,但很多不够果敢的人帮助别人、借钱给别人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婉拒别人,或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你是这种人吗?如果你在帮助别人之后又感到心有不甘,可以确定你帮了一个你不想帮的忙。害羞的人既喜欢讨好别人,也期待别人喜欢他们,久了之后,挫折、愤怒、焦虑和忧郁的感觉就会产生。

害羞的人倾向于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他们很容易把别人的需求摆在自己的需求之前,为了要交到朋友,他们会很努力地让别人对他们另眼相待,并期待别人会因此喜欢他们,他们相信如果别人不喜欢他们,至少可以让别人需要他们,所以结果他们变得很难去拒绝别人,而别人也常发现他们很容易欺负。

■解决之道

一、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请打破完美主义

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你必须先试着打破那完美主义的迷思,不要再做出想成为神一样的举动,好好地做一位凡人,勇于当个普通人。

接着,你必须对那些会使你害羞的场合感到麻木,有些人可能会对你说:“勇敢地面对嘛!你很快就能适应了!”大错特错!如果有某个场合把你吓得半死,你的恐惧很有可能会更加根深蒂固,使得你的情况变得更糟。

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渐进方式让你接触各种社交场合,让你的恐惧慢慢上升、到达顶点、再下降,就在恐惧快要消失之际时离开。基本上,这可以训练你的情绪在面临那些场合时能由你的意志来控制。

把那些让你害怕的场合列出来,在必要时可将它们分得更细,然后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好,接着,选出某个场合,在你的脑海中开始想象并排演你在那个场合中的一切行为,让你有恐惧提高、到顶点、再下降的感觉,当恐惧几乎要消失时,就停下来并奖励自己一下,慢慢地从最简单的场合演练到最困难的场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你的恐惧降低之后才能让你的想象离开那个场合。

二、成为健谈的人

克服害羞的方法是成为一位健谈的人,学习如何让对话持续、提高对话的技巧有助于减轻一般害羞所造成的紧张,你可以培养经常思考谈话内容的习惯,不断地累积一些话题以供日后之需。在参与一些需要谈话的场合或活动之前,可事先想出一些有可能会谈论到的话题,这通常会很有帮助。思考一下你周边的人和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如何才能变成好话题,在排队或洗碗的时候,想象一下自己突然巧遇一位你曾见过的人以及你们可能会讨论的话题。

你可以和一些人闲聊他们的兴趣或嗜好,平时多阅读报刊书籍会让你得到多方面的知识,如此累积资讯有助于你开始并维持一段有趣的谈话。

做个有心人,记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从而预先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比如去面试,也许你担心交谈中会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谈前先猜想对方将怎样提问,把要回答的话想好,甚至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的练习,这样就能临场不惧、应付自如。

三、多交朋友

如果你是在求学、接受有关成人教育课程、参加社团、在中型机构里上班或加入一些服务性工作组织,你大概已认识很多人了,但如何把这些人变成你的朋友呢?

首先,记住不要把所有的友情都倾注在一个人身上,应该试着和几位不同个性的人交往,你应该可以用直觉判断哪些人可以成为你的好友。举例来说,如果你和对方交谈甚欢,彼此都很高兴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你们之间的友谊就可以马上建立。然而,现实中大部分的友谊都不是一下子能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在交谈过好几次之后才成为朋友,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社团、机构、志工组织是结交朋友的好地方的原因。

如何知道哪些不太熟识的人喜欢你呢?他大概会主动找你聊天,如此一来,恭喜你,你可能已交到一位朋友了,在学校或工作地点附近约他出来吃个饭、散散步或一起看书,如果感觉还不错,就再邀请一遍,如果对方也找你一起出去做些事,这就是好现象,但不要期待过多,有可能对方和你一样害羞!而他可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也许他因为太过害羞而不敢邀请你。

还有,你可以和对方一起去一些地方,你们可以去逛百货公司、游泳或去听音乐会,如果感觉都不错,那么你应该已快交到一位好朋友了,记住要多交几位好朋友。

在生活中所遇见的人成为朋友的概率很小,但你认识的人愈多,你就愈有可能找到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也说明为什么克服害羞是有好处的,如果你觉得和陌生人交谈很困难,你就会发现要交到朋友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吧!

■心理测试

害羞心态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下列各题的答案,并根据分值表给出的答案分值算出总分。

1.单位搞活动,领导希望你来主持,这时你会:

A.欣然接受

B.答应试试,心中有些打鼓

C.觉得不可想象,坚决推掉

2.如果你参加合唱,你希望被安排在:

A.第一排中间的引人注目的位置

B.两边都有人的后排位置

C.随便安排,只要不是中间就行

3.领导派你去火车站接人,并告诉你那人的姓名和外貌特征,如果你在火车站看到这样一个人,这时你会:

A.大步向前加以证实

B.把写着对方姓名的牌子在他的视线内晃动,以引起他的注意

C.站在一边,直到其他旅客走完,确定他是你要接的人才上前打招呼

4.在舞会上,有一位你并不认识但有些魅力的异性一直在注视着你,这时你会:

A.微微低头或把脸扭开

B.扫对方一眼,又装做未觉察而掩饰过去

C.以同样的方式注视他(她)或报以微笑

5.在有较多不熟悉的人参加的讨论会上,如果你有一个问题,你将:

A.毫不犹豫地当即提出来

B.在会后向有关人员提出来

C.希望有人能代你提出这个问题

6.要是异性朋友当众叫你的名字而不加上姓,你将会:

A.感到很高兴

B.感到无关紧要

C.感到很不自在,并阻止他(她)这么叫

7.你感到你对别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何?

A.能够吸引和影响少数人

B.不能够吸引和影响少数人

C.很能吸引和影响别人

8.如果有朋友要求你在他(她)的婚礼上做傧相,你将:

A.很高兴地接受

B.感到十分紧张,但只好接受

C.会感到十分吃惊,加以推辞

9.在进入都是陌生人的房间以前,你会:

A.相当为难,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

B.等有其他人来的时候才敢一起进去

C.毫不犹豫地走进去

10.当你与一个名人相遇时,你希望能得到他的签名。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开口向他提出为你签名留念的要求?

A.如果他是你所喜欢的名人,就要求他签名留念

B.只有当别人要求名人签名时才跟着这么做

C.不敢要求名人为自己签名

11.在有不少陌生人参加的私人聚会上,你会:

A.轻松自如地谈笑

B.一开始有点儿拘束,很快就会自由自在、轻松起来

C.一直感到拘束,不敢自由谈笑和行事

12.当你要找一个人,因为地址不清楚而苦恼时,你首先会:

A.向可能居住在那里的各种人打听,请求帮助

B.到有关派出所或街道居委会询问

C.回家去,待有了确切地址后再来找

13.在一次聚会上,你发现一位陌生的很吸引人的异性,很希望与他(她)相识和交往,你将会:

A.希望他(她)能注意到自己,并与自己交往

B.要求其他人为你们作介绍

C.主动接近他(她),作自我介绍

评析:

分值表

■13~20分:你是一个比较自信的人,害羞心理较少,你的社交是主动、积极的。你胆子大,不拘谨,敢说敢做。因此,你能捕捉到较多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你也应注意分寸,因为物极必反。

21~29分:你有普通人的害羞心理,程度中等,有时这会给你的行动带来一些障碍,因此,你还要更主动些、大胆些。

30~39分:你的害羞心理比较严重,你在社交中比较拘谨,顾虑重重,害怕引人注目,害怕碰钉子,对自己信心不足,不喜欢抛头露面,无意与人竞争,行动有些犹豫。但另一方面,你可能做事谨慎,喜欢思考,谦虚,忠厚,有教养,常为别人着想。因此,你要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多鼓励自己,增加自信。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涅天尊女明星她拿的是双狙神语神语日常系血族争霸:开局获得八百影密卫药王神婿凌啸天慕倾雪穿成大佬的小仙女你的凉婚我的城星战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