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第十九辑 艺术的天堂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十九辑 艺术的天堂

●初唐四杰少英才

唐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较稳定、少动荡的时代,当时的许多文人骚客都把诗歌作为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当然,也有一些不屑于与这些所谓的“宫廷文士”为伍,而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唐诗也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

四杰活动于太宗、高宗、武后时期。以年岁论,卢、骆大约比王、杨年长20岁左右。四人均是英姿逸发的少年天才。骆宾王7岁即能作诗,被称为神童,流传下来的四言绝句《鹅》至今仍为世人广为吟诵。杨炯10岁即应童子举,翌年待制弘文馆。王勃16岁时被太常伯刘祥道称为神童而表荐于上。卢照邻20岁即为邓王府典签,“王府书记,一以弈之。王有书12本,照邻总披览,略能记忆”。但是在仕途上,他们都不得志。四人中,仅杨炯官至县令。年少志大,才高位卑,这种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性格和文学创作。

在四杰之中,王勃写过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及《膝王阁诗》,一直流传至今。诗云: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莺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为王勃游洪州滕王阁时所作。不幸的是,这位少年诗才、人中之杰,在离开滕王阁乘船渡南海时,不幸落水身亡,年仅27岁。

王勃死后,四杰中的其余三人悲痛欲绝,尤以杨炯为甚,因为杨炯平素与王勃颇为亲近,二人时常互递诗篇,共同研讨。杨炯还曾亲自为王勃的诗集作序,由此可见二人关系并非一般。但他很快从失友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的气概向“绮艳婉媚”的宫廷遗风发出挑战,以刚健大胆的追求,开始改变唐诗风貌。他流传给后人的诗作最后汇编成一本《盈川集》。

三杰还以拯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为诗歌注入了高情壮思和倜傥意气。卢照邻在《咏史四首》中,赞颂了“处身孤且直”“唯唯何足荣”的季布,“诸侯不得友,天子不得臣”的郭泰,“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的朱云。同时,他还直接批判上流贵族社会,在长篇巨制《长安古意》中写道:“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日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据。”诗中对帝京风物以及豪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然后在此突然一转,指出在活动不已的宇宙中,荣华富贵不过如过眼烟云,终归幻灭。而这种穷奢极侈的生活也不过供后人感叹罢了,由此否定了贵族社会秩序的永恒价值。

在四杰之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骆宾王。骆宾王7岁能诗,成年后屡以建立英雄功勋自许,时有《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中诗句为证:“勒功思比宪,决策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但是,他一生仕途不顺,最高的官职只做到长安主簿,后又至侍御史。不过,当时武则天掌权,任用酷吏,无中生有,大造谋反案。骆宾王很快被牵连下狱,蒙受不白之冤。直到唐高宗“调露”进行大赦,他才得以出狱。

至此,骆宾王对“女权祸国”的武则天异常痛恨。公元684年,李世助的孙子徐敬业联合一些和武则天有仇的人对其进行讨伐。骆宾王当即挥笔写了“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的诗句,赶到扬州,投入到徐敬业的大军之中,并且亲自写了《讨武檄》。

这篇檄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中,骆宾王以尖锐锋利的措辞指出:武则天出身低贱,本性不睦。趁杨妃之手混迹至太宗身边,骚姿作态,始骗得太宗宠幸,成为他身侧的低级妃嫔。又借更衣之机淫乱迷惑东宫,隐瞒私情得到高宗宠幸。嫉恨其他妃嫔,算尽机关,耍弄手腕,欺君惑主,窃据皇后之位。性情之狠如豹狼,心肠之毒胜蛇蝎。图谋篡夺皇位,杀亲子、灭良臣,人神共愤、天地同诛。文中言之凿凿、情之切切,有理有据,气势磅礴,迅速流传开来。人们看过之后,纷纷称赞骆宾王的气概和胆魄。

《讨武橄》很快传到东都洛阳。武则天收到大臣呈奏上来的《讨武檄》,便让内侍读给她听。内侍读着读着,吓得声音发抖。武则天缓缓说道:“又不是你写的,你害怕什么?”然后让内侍继续往下念。念过之后,竟不怒反笑,道:“这文章是谁写的?”内侍回答说是骆宾王。武则天沉默了一会儿,遂叹了口气,说道:“此等人才不在朝中为高官,那定是宰相失职了!”由此可见骆宾王的檄文的气势、文采的动人之处,以至他所要讨伐的人都赞不绝口。

事后,武则天召集文武群臣,派大将李孝逸带领30万大军前去攻打徐敬业。但临行特别嘱咐,不要杀了骆宾王,要捉活的回来。

徐敬业只有几万人马,很快便兵败被杀。但李孝逸派人四下搜索,也未见骆宾王踪迹,有人说骆宾王死于乱军之中,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骆宾王究竟生死与否,身处何处,已是一个历史谜团。

●洒脱不羁的“草圣”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张旭曾担任过金吾长史(统管御林军的官员)等职,所以后世又称他为“张长史”。唐文宗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称为天下“三绝”。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请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谦虚地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受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确实,张旭对书法的热爱达到如痴如狂的地步,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写字时,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据史书所记,他性嗜酒,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呼叫狂奔,然后挥笔写字,有时竟用头发蘸着墨汁疾书,酒醒后观赏自己的书法,龙飞凤舞,飘逸万态,以为有神力相助,因此被人称为“张颠”。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

张旭草楷俱佳,尤其擅长草书。他的草书名噪当时、饮誉后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把张旭称誉为“草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怀素都曾向他学习过书法。

●千古谪仙李太白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流寓西域碎叶城(在今俄罗斯境内托克马克,唐朝时这里是唐朝疆域,曾在这里设北庭都护府)。他5岁时,随家庭内迁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故李白亦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喜剑术,好任侠。25岁起,出三峡,去蜀远游,长江上下,黄河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李白性格豪放,广为交游,一年散金30万。兴致一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毫不吝惜。李白怀有“济苍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李白常常把自己比做管仲、诸葛亮、谢安一流人物,希望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不愿像当时一般的读书人那样,走科举考试的道路。他要靠自己的学问、品德获得声誉,一举成名。

公元742年,由于贺知章的推荐,李白的一曲《乌夜啼》被玄宗李隆基赏识,下诏宣他进京。这时,李白正在会稽的剡澳一带游览,突然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入京。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急忙把诏书又看一遍。进京、朝见皇帝、干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这是他多年的理想,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实现了。他立即停止游览,回家收拾行李,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临出门,他高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离人!”41岁的李白像年轻人一样满怀豪情,要做一番大事业。

到长安不久,年已80岁的文坛领袖贺知章慕名来访。李白将《蜀道难》一诗送他。贺知章读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缓猱(长臂猿)欲度愁攀缘”,“扪参历井(参、并,星名)仰胁息,以手抚膺(胸)坐长叹”,以及“连峰去天不盈尺”等诗句时,啧啧赞赏,诗未读完,即拍案叫绝,呼李白为“天上滴仙人”,意为天上下凡来的诗仙。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

李隆基召见李白时,也予以特殊的礼遇,说:“卿为平民,而为朕知,足见卿的道德文章,非常人可比!”并请李白坐到“七宝御床”上谈话,与其共进御膳。李隆基还亲自为李白把热汤调冷些,这就叫“御手调羹”。在封建时代,这对臣民来说是最高礼遇了,李白也因此名噪天下。不久,李隆基就让李白做了翰林供奉,这是一种在宫中写诗作文,专供皇帝公卿欣赏助兴的官职。李白既不见皇帝找他商量国家大事,又没有分派给他什么重要公务,而且难得有几次召见。召见的时候,不是陪皇帝和贵妃游山玩水,就是让他写“宫中行乐词”。这种生活离李白的理想太远了,他不愿意做这种宫廷诗人。在长安,李白无所作为,就整日同诗友们聚会,以酒浇愁,成了长安饮酒八仙之一。故有诗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一天,李白刚刚和朋友贺知章、张旭等人在酒楼饮酒回来,喝得醉醉醉的,内侍跑来传他进宫。可是,怎么也叫不醒他。急得内侍只得用冷水浇他的头,好容易扶上马,送到后宫。原来,后宫沉香亭畔的牡丹花开了,李隆基、杨玉环由高力士和杨国忠陪着,在亭子里赏花。牡丹花开得十分艳丽,映衬着杨玉环娇美的脸庞。李隆基看得十分高兴,便吩咐把李白叫来,要他写诗助兴。李白踉踉跄跄步入沉香亭,给皇帝和娘娘行过礼。李隆基看他醉态可掬的模样,不禁好笑,便说:“太白,你且坐下。今天牡丹盛开,你替朕写一首牡丹诗。”李白谢了坐,在太监搬来的一个锦墩上坐下来。一边望着亭外颜色缤纷、竞相开放的牡丹花,一边构思。他想起不久前有幸目睹杨玉环的舞姿,舞步那么轻盈,像一朵白云在飘来飘去。于是,李白的第一句诗便有了:“云想衣裳花想容。”

锦墩有些矮,李白坐在墩上,双脚便伸了出来。李隆基在上面看到李白的两只靴子,不但很旧了,有的地方竟开了绽,便随口问道:“太白,你的靴子怎么破成那样?”李白连忙站起来回答:“臣有一双新靴,是专为进宫时穿的。今天来得仓促,未曾换上。”一句话说得在座的人都笑起来。李隆基忍住笑,扭过头对高力士说:“你去拿一双新朝靴来,让太白换上。”高力士答应着去了,不一会,便提来一双新靴子,递给李白。李白接了,先向皇帝道谢,然后坐在锦墩上脱旧靴。古代的靴子都有个高腰,脱起来十分费劲,李白酒后无力,脱了几次也未脱下。他见高力士还站在旁边,便把脚一伸,对高力士说:“帮我脱下来。”

高力士当时十分得皇帝的宠信,李隆基不理朝政,高力士事实上就是皇帝的代表,像李林甫、安禄山、杨国忠那些人都巴结他。而李白竟敢支使他脱靴,这简直是对他的侮辱。但高力士在皇帝面前又不好发作,就只好忍着气顺从地替李白把两只靴子脱下来。

李白穿上新靴,站起来走到几案前,见案上铺着锦笺,墨池里墨已研好。李白拿笔在墨池里拨了几下,发现墨汁有点稀淡。见杨国忠正站在案旁看他写字,便随口吩咐道:“把墨汁再研浓一点!”杨国忠当时掌握着财政实权,又是杨玉环的堂兄,能说会道,很会看皇帝的眼色行事,常常随侍在皇帝身边。而今天,李白竟让他研墨,这实在是奇耻大辱。但他也跟高力士一样,拿起墨研了起来。

李白把笔蘸得饱饱的,在锦笺上龙飞凤舞,写上了那三首著名的《清平调》。李白一边写,杨玉环一边读,李白用“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来夸耀她的美貌,使她欣喜不已。李龟年立即将这歌辞谱上乐曲演唱起来,李隆基颇为欣赏,杨玉环亦甚得意。这以后,杨玉环时常吟唱《清平调》。

事后,因李白让他脱靴而引以为恨的高力士,暗中对杨玉环说:“李白在诗中将您比做行为不端的汉妃赵飞燕,这不是大不敬吗!”杨玉环一听,立即变喜为嗔,恨起李白来。李隆基为杨贵妃掣肘,始终不肯重用李白。

李白却浑然不知。他得罪高力士、杨国忠,是因为他性格开放,一贯放浪形骸,纯属出于无意。他平时同王公大臣相处,从不低三下四,而是平等相待。他以为让太监帮他脱靴,员外郎帮他研墨,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可是高力士、杨国忠又怎么容得了他呢!朝廷中许多大臣也把李白看作眼中钉。

李白在长安3年,始终不得重用,无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李白又不肯媚事权要,终亦不为所容,最后,只好请还山林,离开长安,再次去仗剑远游。

李白离开长安的东行途中,在洛阳遇到杜甫和高适。当时是公元744年,李白比杜?甫大11岁,已经是举世闻名的大诗人,而杜甫正准备西去长安,想在京师谋求个一官半职。他们三个人在洛阳游览了龙门石窟、白马寺,接着又一起东下凭吊禹王庙。之后,高适到楚地去看朋友。李白和杜甫一同到齐州,二人携手同游,结下了深厚友谊。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清中原”“静胡沙”的满腔报国热忱,应邀参加了南方永王李珍(李隆基第十六子)的义军为幕府。谁知李璘的哥哥唐肃宗李亨竟指斥李璘为叛逆,并派兵消灭了他。李白也因而被认为犯有从逆罪,几被杀身。幸而得到大将郭子仪的营救,他才免于死刑,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带着满腔的愤怒、不平和冤屈,踏上了流放的路途,开始了他人生的最后旅途。

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在四川白帝城得到赦免。不久,他又开始了漫游。经过这些年的颠沛流离,李白穷困到了极点。这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公元762年,李白在穷困漂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李白虽然一生不得意,但是他那些优美的诗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他的诗有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艺术技巧。他的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充满着爱国的热情。李白的诗流传下来的有1000首,唐人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星的万丈光焰,至今映照着中国的诗坛。

●唐朝诗史杜子美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后迁巩县(今属河南)。他曾在长安东南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人亦称其为杜少陵。他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也是一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奉先县的县令。杜甫曾做过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人称他为杜工部。杜甫少年聪慧,7岁就能写诗,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与洛阳一些有名的文人交往。和李白一样,年轻的杜甫也有在祖国的南北漫游的经历,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历时,登上泰山顶峰,他写下著名的诗篇《望岳》。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

公元746年,杜甫到了长安。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逢李隆基下令广求天下有才之士。杜甫去应试了,答卷也很出色,意想不到,他落选了。原来,主考官是奸相李林甫,他怕引进贤能,不利于自己独揽朝政,就一个也不录取,却向李隆基报告说:“臣奉诏选贤与能,广为搜求,然未能发现有一割之才,诚见陛下圣明,已野无遗贤。”年过花甲的李隆基竟然信以为真,还觉得李林甫很能干。这次考试对杜甫是一个打击,他多年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不仅不能实现,而且破灭了。

杜甫求进不得,流寓长安,生活日渐困乏,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生活。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杜甫写了《三大礼赋》献给李隆基。李隆基非常欣赏,命宰相对他进行考核。但是,李林甫又故伎重施,见了杜甫一面,便再也没有音讯了。杜甫又连续向李隆基献了两篇赋,等到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才求得一个地位很低的职位。然而,官职尚未到手,他却眼睁睁地看着小儿子活活饿死了。这时,杨贵妃兄妹正宠极一时,日日夜夜在华清宫中管弦歌舞,大张宴席……

杜甫路过骊山,目睹此情此景,无限悲愤,遂写下了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失驭,两京沦陷,“胡马翻衔洛阳草”,“秦人半作燕地囚”,民族危亡,生灵涂炭。这时,举国有志之士都行动起来,荷戟戎装,共赴国难。杜甫在这场大变乱中饱经优患,先是被叛军虏去,囚禁在长安,后逃出去投奔唐肃宗李亨,欲报国效力,终因忠直而不见容,被放逐而去。这期间,杜甫到处奔波,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战乱与赋役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痛苦。杜甫自己也曾被生活所迫,挖过野菜,拾过橡栗,砍过山柴,摆过药摊。杜甫悲愤而沉痛地写出了一首首诗歌,勾画出了一幅幅的流亡图。《三吏》《三别》等名篇,都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灾难与悲凉。杜甫的诗,真实而深刻,内容丰富,胜过了史家的简略记录,故而被誉为一代“诗史”。

杜甫的诗篇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欢快与痛苦和百姓是共通的。比如,杜甫后来迁居成都,曾在浣花溪畔建起一所草堂,作过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说,秋雨沥沥,屋外雨歇,屋中还漏,又一阵大风,卷去屋上茅草,雨湿风寒,令人难以眠睡,处境甚为凄苦。但诗人在这时却唱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此时此地竟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正是他的奇伟处。

杜甫晚年比李白更为悲凉、困苦,他把家安在一条船上,流离在长江中游。公元770年冬天,杜甫最后客死于岳阳附近江中的一条破船上,时年59岁。

杜甫一生作了几千首诗,流传下来的有1400多首。他的诗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吴带当风”吴道子

唐玄宗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的时代,传统绘画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据记载,唐代有名有姓的画家就有四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是有“画圣”之誉的吴道子。吴道子一生主要画以佛道神仙为题材的宗教壁画。他画10米多高的巨幅画像,或从脚、或从手臂画起,任毫挥笔却没有半点差错。他画佛像头上的圆形的灵光,不用圆规,只用笔一挥就成了。他画人物身上的衣纹饰带,轻软圆润,似乎会随风而飘动,被称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从小失去父母,孤苦伶仃,靠左邻右舍的接济才勉强填饱肚子。邻居中有一位民间画匠,画的山水人物让吴道子非常痴迷,他就天天跟着这位画匠学画。画匠见他刻苦好学,就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吴道子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绘画的基本要领,他不断向周围的人学习,刻苦钻研,虚心求教,不到20岁就闻名天下。吴道子出名以后,被唐玄宗李隆基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有一次,李隆基突然思念起四川嘉陵江两岸的山川风光,他让吴道子马上入川,将三百里嘉陵江的胜景描摹下来,带回长安。

吴道子喜出望外,领了圣旨立刻动身。一路上,他什么都没有画,只是尽情地游玩,那熟悉的山山水水让他感慨、激动、沉醉,千山万壑、万千景象己经全都汇入了他的胸中。

吴道子两手空空地回到长安,李隆基见了沉下脸来。吴道子胸有成竹地说:“嘉陵江己经在我胸中了。”李隆基半信半疑,命他在大同殿上作画。吴道子当着李隆基和众多大臣的面,不假思索,信笔挥洒,如风卷残云,只花了一天工夫,一幅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就完成了。画面上,一座座奇峰峻岭犹如鬼斧神工天然而成,又像画家泼墨在纸上,云山烟雨交织一片,分不清是景还是画,使人仿佛融化在山水之中了。

李隆基看得入了神,过了好久才想起来,叫人把当年大画家李思训画的嘉陵山水图取来,他仔细比较了两幅图,赞叹道:“李思训用几个月工夫画的,和吴道子用一天时间画的,都同样美妙啊!”

吴道子用一天时间画出嘉陵江三百里风光的故事,从此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

●富丽堂皇唐三彩

唐代,一个崭新的品种出现在陶瓷艺术领域,这就是唐三彩。这是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颜色有好几种,常见的有黄、绿、白三色,故称为唐三彩。唐代陶瓷艺人对多类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原有的铅釉陶中加入铁、铜、钻、锰等不同金属氧化物,烧制出集黄、绿、赭、白、蓝等色中的一色或多色于一器的彩陶,这就是唐三彩的成色原理,唐三彩以其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和绚烂多彩的颜色充分体现了盛唐的艺术风格。

唐代统治者生前奢侈浮华,死后亦要讲究厚葬,唐三彩正是适应了这股潮流,产量猛增,后来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唐三彩造型丰富,成为反映唐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唐三彩制品主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是用于生活用具,包括瓶、罐、钵、盘、杯、碗、炉、砚、枕等。俑是用作陪葬的冥器,有贵妇、侍俑、武士、文官、乐人等人物形象,亦有马、骆驼、驴、狮、牛、虎、鸭、鸡、鸳鸯等飞禽走兽。唐代出土的三彩容器,器形饱满浑厚,线条圆润,器身外部色彩斑驳灿烂。

●怀素和尚的“笔冢”

怀素是盛唐至中唐时期的一位卓越的草书大家。怀素俗姓钱,湖南零陵人。10岁那年,他忽然起了出家为僧的念头,父母怎么也阻止不了,只好让他出家。

怀素一直喜欢书法,尤其是草书,学习非常刻苦。据说因为穷买不起纸,他就做了一块漆盘和一块漆板练字。他在上面写了擦,擦了写,结果把盘、板都写穿了。他用过的笔也不计其数,屋里堆放不下,就埋到山下,还在上面题了“笔冢”两字,以示纪念。

怀素在4O岁的时候,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向颜真卿求教。颜真卿也是张旭的学生,他把张旭教的“十二笔意”和自己的一些心得传给了怀素,怀素的草书造诣得到了升华。当他把自己的草书作品拿给颜真卿看的时候,颜真卿高兴地说:“‘草圣’的绝技终于有传人了。”

●柳宗元“永州八记”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也称为柳河东。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13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21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受到牵连,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长沙)司马。他在永州9年,游览山水名胜,探察人民疾苦,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其中以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在永州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钻姆潭记》等八篇游记,合称为“永州八记”。这八篇文章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他在永州还写了不少寓言,有的讽刺贪官污吏,有的讽刺剥削人民的封建地主。这些寓言流传很广,大家都很爱看。

公元815年,柳宗元又奉诏回到长安,可不久又被排挤,贬到更远的柳州当刺史。

在柳州,柳宗元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兴办学校,政绩卓著。4年后,柳宗元在柳州病重去世,当地居民修建了寺庙来纪念他。

●语言巨匠韩昌黎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25岁成为进士,29岁始登上仕途,但在仕途上屡受挫折。他曾因关中早饥,上书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有裴度等援救,改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

韩愈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灵活多变。例如,《杂说四》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进学解》和《送穷文》用对话形式,以自嘲为自夸,以反语为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文章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悼念亡侄的悲痛,感情真实,抒写委曲,恰如长歌当哭,动人哀感。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

●白居易居易不难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创作了2800多首诗,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被称为“新乐府”。每次写完诗,他都会去请教妇孺,若有人表示看不懂,他就再修改得简单些。白居易少时避战乱而借住在穷困的亲友家,过着借米下锅、讨衣御寒的生活。

径卒之变后,长安遭受了重大的破坏,农业荒废,结果造成了米价上涨,百姓难以为计,纷纷流亡。可还是有许多人因为仰慕京城的繁华而纷至杳来,但想在此有个立足之地可谓难上加难。当时,长安有个著名的文学家顾况,很多青年人都把自己的作品给他过目,如果能得到他的好评,就可以出人头地了。有一天,顾况收到一封拜帖,上面署名是白居易,叫进来一看,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就调侃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意思是说没有本事可不能在长安混下去。可当顾况读了白居易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连连惊呼:“有才如此,居易不难!”

后来,白居易28岁考中进士,两年后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小官。唐宪宗器重他的诗名,提拔他当翰林学士,后又任谏议大夫。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讽刺权贵、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得罪了人,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来了,又被降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唐穆宗继位后,把白居易召回了长安,委以重任。但他厌倦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就在公元822年请求外放到杭州当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就是有名的“白堤”,又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晚唐的皇帝大多平庸荒唐,白居易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意志逐渐消沉,笃信佛教,最后郁郁而终,葬于洛阳龙门山。时人知道白居易生平嗜酒,前来拜墓时都用酒来祭奠,墓前的土地经常是湿漉漉的。

●顾闳中画夜宴图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十国南唐画家,南唐后主时期在南唐画院任侍诏,擅长人物画。韩熙载是出生于豪门的北方人,在后唐为官时受李后主的猜疑,无奈,便沉于声色,以避不测。李后主想了解他的真实生活状况,命顾闳中夜入其宅,暗中观察。正遇韩熙载家宴,顾闳中目识心记,创作了这幅纪实的人物画作品。这幅画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5个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情节,展示了夜宴活动的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

画中有十余个主要人物,在5个情景中又反复出现,多是见于记载的真实历史人物。整幅画虽然大量描绘歌舞场面,却笼罩着沉郁的气氛。顾闳中如神的笔端将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神情表达出来,刻画了他的感情世界,堪称大手笔。

从内容与形式上看,《韩熙载夜宴图》用劲健优美、柔中带刚的线条勾勒人物,服饰细人毫发,衣纹简练洒脱,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舞蹈史、服装史、工艺史、风俗史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是稀有珍品。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仙帝归来云青岩最新大唐第二帝国超级神医人设崩塌后我c位出道了[古穿今]魔尊今天疯了吗提瓦特最强赘婿海贼:喜欢种田的我无敌了被找回的真少爷是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