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古色传奇>第86章 江南水乡吴镇游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86章 江南水乡吴镇游

旅游大巴车到吴镇时,意想不到,吴镇车场已经有好几辆旅游大巴车。

导游赶紧买了门票,领四十多人的散客团队走进吴镇,导游一再告诉大家,吴镇进出路线是,从入口进去,沿路观看,一条道走下去,左拐过一座桥出去,旅游车开到出口等着,万万不能掉队。

导游边走边讲解,进一个馆,讲解一番,从入口讲到出口。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南浔区,北接江苏苏州吴江市。乌镇6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三二o公路、三一八公路、沪杭高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十三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二十七公里、四十五公里和六十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百四十公里。从杭州出走高公路一个多时的车程。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

传南朝梁武帝的儿子名萧统,就是昭明太子。

萧统刚生下时,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有位大臣“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诊治呢”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沈约见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试。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专门教太子读书。沈约是乌镇人。他的先人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求守墓几月,梁武帝怕儿子荒废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就在乌镇造起一座书馆。

萧统来到乌镇,见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景色诱人,便终日游玩嬉戏。沈约治学严谨,见太子不认真读书,便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乌镇过年,轿子经过青镇一座庙,被庙前一群百姓挡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轿查询,原来庙里冻死一个十多岁的叫花子。围观的百姓,这叫花子父母早亡,无依无靠,白天沿街乞讨,夜晚宿在庙堂。但他人穷志不穷,讨来的钱,除了买吃的,余下的都用来买书,在佛殿琉璃灯下夜读。可是一夜西北风,竟夺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当时进庙一看,只是这乞丐虽然面孔瘦削,却眉清目秀,他仰面躺在稻草堆里,身体已经冻僵,左手还拿着一书。他是有志于学,至死还不忘读书呀”

沈约完此话,昭明太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从此,昭明太子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文学家。后来,沈约把祖坟迁至京城,把他在乌镇的府第捐为白莲寺,萧统拾馆为寺,这就是后来的密印寺。明朝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全廷训,在白莲寺门前建了一个石坊,题为“六朝遗胜”。里人沈士茂题书“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至今保存完好,当地和临近百姓常携子女前来拜谒,教育孩子立志读书,成就栋梁之材。

吴镇民风习俗有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

立夏称人、端午吃粽、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等。

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征的乌镇,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河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这个水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水阁和许多江南水乡镇一样,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谓“人家尽枕河”

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而过”

传水阁是由一位机智的豆腐倌的违章建筑而来,可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许多历史都已烟消云散,唯有这集生活的实用与享受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因着人们的喜爱而得以保存和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桥流水,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据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o多座,真正是“百步桥”,现存3o多座。

石板巷,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走进这个充满了农业文化氛围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巷上的回音。

乌镇虽历经2ooo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桥、流水、人家”石板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导游重点领游友观看了

江南百床馆。看百床馆,并不在于穷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数量,而在于细细品味那一张张床上所加载的丰厚历史与生活内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当床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时候,人一定是平和与幸福的,这就是古老中国人的心境。

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江南民俗馆、江南木雕陈列馆、余榴梁钱币馆、文昌阁导游只讲解,游友没有进去看,时间紧来不及啊。

重点看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十七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四百五十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据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导游还讲了夏同善旧宅地,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白菜有关的故事。

夏同善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杨乃武与白菜这个轰动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生在杭州府余杭县,离乌镇及杭州都不过百里之遥。此案最后的审判者夏同善又与杨乃武有些瓜葛,一杨乃武胞姐杨淑英年轻时曾做过夏同善继母的佣人,通过夏同善的指点,杨淑英才到北京的刑部大堂告御状,使杨乃武一案终于得以昭雪。其中另一更为重要,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而此时主政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官员俱是慈禧的心腹之人,慈安太后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借杨乃武与白菜一案为把柄,查处了百余名杭州府的官员,狠狠打击了慈禧太后在江南的势力,才使杨乃武和白菜走出了狱门。

杨乃武与白菜一案昭雪后,杨乃武虽然已是举人但从此终生不第,以悬壶济世度过了余生。而白菜葛秀姑却来到了桐乡的乌镇,来到了夏同善的外祖母家,为报答夏同善的救命之恩,情愿为他叠被铺床,侍奉晨昏三月有余,然后到乌镇的一个尼姑庵削为尼。今天悬挂夏同善画像的大厅就是夏同善与白菜当年交好的地方。古戏台汇源当铺。

当观看完吴镇以后,时近中午,旅游大巴车风风火火将赶往杭州。

导游讲的口干舌燥,老朽亲眼看见,喝了满满一杯茶水,嗓子沙哑的大家车上休息休息,下午游西湖,晚上逛宋城。

心愿如水向东流,

江南水乡吴镇游,

桥流水水阁修,

矛盾故居静雅幽。添加”hongcha866”威信公众号,看更多好看的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请叫我女装大佬赘婿当道岳风小说变身荒龙剑装景晓言荣皓辰我在EDG当野核豪门秘辛之追爱风太太直播算命:小阎王在线教你做人宦海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