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梦越盛唐之惑心秘籍>第532章 核心内涵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532章 核心内涵

上官婉儿说“那好吧,既然是这样的话,那隐士的本意是什么?”

武则天笑道“这个我知道,隐士第本意,说起来,核心内涵就是指宁肯隐居也不做官的人,怎么在朝为官,反而成了“大隐”了呢?以隐士本意而论,隐于野可也,隐于市可也,隐于朝,则实属荒唐也,不成立也。陶渊明在朝为官时,无论如何坚持原则办公,都不足以称其为“隐士”,只有“归园田居”之后,以感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乐的时候,才可称其为隐士。事实上,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中国历代隐士,都是一些“小隐”,真正的“大隐”,是隐到连姓名都不曾留给世人的,根本就不屑于让任何人知道自己。”

上官婉儿笑道“这个,我也知道,所谓“隐士”,首先是隐藏自己的人,名人,官人,招摇的人,处处卖弄推销自己的人,都不是隐藏的人,所以肯定不是“隐士”。其次,“隐士”是个名词,偏正式结构,我也知道落点在“士”。什么样的“士”?隐藏的“士”。“士”是谁?知识分子,是学者,是有学问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不是“士”的人,你再隐藏,也肯定不能称其为“隐士”?你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也知道,可是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反正不可能不识字的人,就不懂道理,反而很多学问很深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做人呢!”

杨清心说“《辞海》解释“隐士”时,认为“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可见,能做官而不做官的人隐居,或者做过官的人懒怠做了隐居,才有资格当“隐士”,当朝为官的人,是断然不能称其为“隐士”的。但《辞海》这个解释,既没有强调“士”,也没有解释“士”,是不精确的。”

怕这个杨大人和太后,看出来自己其实,不懂学问,至少不是他们口中那种做官的人吧!那到时候自己说的这些岂不是都在为自己的无知辩解么?

其实就算是自己是个男人,是做官的大人物,也不赞成这个说法,不识字,不见得不懂做人的道理……

幸好杨大人和太后,应该都没看见天歌欲盖弥彰的掩盖,杨清心笑道“《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这表明,隐士是素质很高的,多为文人,否则,跟深山砍柴的就没区别了。《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可见,“隐士”是指贤人隐,能人隐,才子隐,而不是一般人隐。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不屑于做官,不为此做出努力的人,这才叫做“隐士”。”

又说“《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当为世之隐匿之高人也。中国道家隐士文化是颇为发达的,是与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比如魏晋文人,其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

杨清心其实没有看出来,上官婉儿其实是想要作为男儿身的,要是有男儿身,不必哪些朝堂之上的男人强。

为什么做不了官,不是士族就不能是隐士,那女人岂不是都没有资格了么?

武则天笑道“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文化”的一种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的美和吟咏的“隐逸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又说“最有名的当然要数那篇题为《饮酒》第五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样的“隐逸诗”,真是到了超凡脱俗的地步。和“隐逸诗”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山水诗,这也是“隐逸文化”的一个深化表现,林泉,必然会拥抱山川赞美山川,吟哦之间,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

杨清心说“刚才不是说过,这和前朝山水不同的是,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与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更加轻灵飘逸,文笔更加婉约隽永。像左思的那首诗句“未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谢灵运的诗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和“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等等,其意境之美,可和盛唐的山水诗相媲美。钟嵘的《诗品》,对谢诗的评价是“一章之中,自有玉石”;“奇章秀句,往往警遒”。清代的王夫之在讲到谢的诗时说“‘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当然,六朝的诗作包括山水诗,也有平庸的,也有一味堆砌辞藻而流于浮靡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批评的“鬻声钓世”“淫丽烦滥”,就是指的这种文风。”

上官婉儿说“那隐士又有什么类型呢?难不成大家都是有学问了就想做隐士了?”

杨清心笑道“呵呵,隐士类型分真隐全隐如晋宋间的宋炳,元代的吴镇等,从不去做官,皇帝下令征召也不去,也不和官方打交道。先官后隐这种一般都是社会太黑暗,官场太,士人不堪,辞官隐居,如陶渊明,《晋书》《宋书》《南史》三史中均称之为“隐逸”。明代的文徵明,只在京城当了一年翰林,便安心隐居至死。半官半隐如王维,开始做官,后来害怕了,但如果辞官隐居又没有薪水,生活没有保障,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实际上过着隐居生活。这类人从名义上不能算做隐士,但却大有隐逸思想。”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重生之都市仙尊千亿萌宝妈咪请签收被大佬们团宠的小可怜掉马了文娱之天王巨星隐婚娇妻:帝少,别乱来天道打印人在木叶从零开始的游戏异界有点熟,有点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