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異國獵寶檔案>第575章 十塊一本
閱讀設置

設置X

第575章 十塊一本

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帶一本明清古籍善本進場,這種方法對李承而言最爲簡單,只是這位胖大嬸看他着實年輕,沒說而已。

離開少年兒童出版社攤位前,李承再度瞅瞅那些連環畫,沒有發現畫頁多連,更沒有看見手稿,便沒再繼續往下等,和熱心胖大嬸擺擺手,告辭而去。

周典負責往停車場送這些書,吳偉陪同着李承,順着街道兩旁的帳篷往前溜達着。兩側的書攤,九成九都是新書,李承走馬觀花,腳步挺快。

剛轉過登瀛橋路,就看見有不少人往一條巷子裏涌,還能聽見有人喊道,“數量有限,古籍善本早來早得,十塊一本”

李承翻翻白眼,暈古籍善本什麼時間這麼氾濫竟然還有爛大街的促銷即便是民國的普通書籍,也不止十塊錢一本吧遂沒理會,繼續低頭在街兩側書鋪上尋梭。

“李少,好像是真的呢。”不一會,吳偉胳膊肘碰碰他,說道。

李承擡頭朝巷子口看看,我去,還真有人滿臉驚喜的手捧着一本藍皮線裝書走出來。路過身邊時,李承瞅了眼封面,樗亭集卷二,八品相,看其版刻切口,應該是清代中後期民印本。

嗡李承腦袋一陣迷糊,還真是古籍善本

樗亭集是“二董”中的小董董俞的詩詞集。

“二董”,指的是清早期華亭人董含和董俞兄弟二人。哥哥董含是順治十一年的舉人,順治十八年的進士,殿試二甲第二名,這名次很高的全國第五;弟弟董俞,順治十七年的舉人。

兄弟兩人都因爲順治十八年的“奏銷案”被黜,遂絕意仕進,耕讀自娛,又因董含擅詩、董俞善詞,江南士林稱之爲“二董”。

簡單解釋“奏銷案”。

明代中後期,江南士族勢力龐大,很多士族擁有大量田地、商鋪,卻又不願意交稅,此爲拖垮明朝中後期國家財政的“弊根”之一。

清入關後,在江南地區實行比明代更爲嚴厲的催稅,但江南縉紳豪強依然憑藉昔日的權勢交通官府,賄買書吏,隱混和拖欠錢糧,致使積逋常達數十萬。

當時的江寧巡撫朱國治,正爲江南士林鐵板一塊、針插不進的形勢生氣,又爲收不上來稅經徵之官皆以十分爲考成,不足額者要被參罰而生氣。

他的師爺便給他出了個“餿主意”以奏請朝廷銷去這些年江南士林拖欠朝廷稅務的名義,將這件事捅到朝廷最高層,也就是皇帝面前。

清廷可沒有明朝正府那麼好說話,欠朝廷的稅錢不給那哪兒行正愁着沒借口收拾你們呢

順治皇帝立即下詔,徹查朱國治奏摺中提及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並溧陽一縣,所欠朝廷稅銀,並最終於順治十八年,將這四府一縣官紳士子全部黜革。

史書載:“欠糧者,不問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數多寡,在籍紳衿按名黜革,秀才、舉人、進士,凡錢糧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現任官概行降兩級調用,計共黜降一點三萬餘人。”

史稱“奏銷案”。

奏銷案,一舉將江南士林明末遺存的那點傲骨,一棍子打折,從此“江南文人多順民”。

也就是說,董含董俞兩兄弟,剛拿到功名沒多久,就被清廷剝的乾乾淨淨。

董俞被剝奪功名之後,潛心於詞,成爲“雲間詞派”後期代表人物之一,樗亭集是他中年時期的詩詞合集,非常受追捧。

譬如瓊瑤奶奶就非常喜歡董俞的浪淘沙:“露重葉無聲,微雨秋燈,情深不見更分明。想得焚香垂手立,繡被寒輕。雁柱不飛箏,錦字誰憑,夢中猶記彩雲名。桂影半窗人寂寂,依約三更。”

清代中後期民印本樗亭集,妥妥的古籍善本吶。

李承一眼瞅過之後,立即往小巷中快步走去。

巷子狹窄,已經有十多人圍攏,李承覷着靠牆壁的人縫中鑽進去,只見兩個年輕人,蹲在那裏,他們面前一牀被單上,堆放着七八十本各色線裝書,還真是有些年頭的古書。

剛纔“數量有限,古籍善本早來早得,十塊一本”就是其中一人喊的。

顧不得擁擠,李承探手在人縫中抓一把,大約有個四五本,撈過來。

暈,真是清代古籍。

第一本是光緒六年崑山山陰堂刻板的獨賞集卷三,這是清順治十六年探花、康熙朝重臣葉方藹的文集。葉方藹是崑山人,中探花後,因爲欠稅收“一文錢”,同樣在“奏銷案”中被降職調用,因此有了“探花不值一文錢”的軼聞。

“欠稅一文錢”,這明顯是葉方藹與江南士林共進退的一種態度,哎

這本書不錯,六品相。

第二本是中華書局民國九年刊印的風月寶鑑,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詩人、文人吳偉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吳梅村”,婁東詩派的開創者,圓圓曲是他的代表作。

這本書同樣也有六品相。

第三本是民國二十一年,津門楊柳刻印社刊印繪本武術精要龍門太極拳。話說民國時期,中國武術很輝煌啊,龍門綿拳和龍門短拳這種“生僻”的拳譜,都能刊印發行。

李承隨手翻看幾頁,一頁一圖例,圖示龍門太極的精要,不知能不能練會,可以交給吳偉和周典他們去琢磨。

保存一般,只有五品。

第四本是清同治四年荊門廣悅堂刊本介庵草,廣悅堂是清康熙朝重臣周培公留在荊門一支後裔堂號,這本書是荊門周氏在同治年間爲老祖宗刻印的詩集。

“老去辭家事遠遊,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爲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

周培公,好奇計,是康熙手下智謀一等的人物。沒想到他的文采可以啊,不太像史書中所說的“貧賤州卒”出生吶。

這本書連封皮都沒了,還有不少浸漬,好在內文無缺頁,品相只能算三品

最後一本是民國十二年環球書局刻印兒女英雄傳,這是清末滿人文康所寫的一本話本小說。這本書塑造一個國內家喻戶曉的人物“俠女十三妹”。

這本小說被人翻看很多遍,卷邊角,摺頁、毀頁情況嚴重,四品。

無論多少品,這些書,十塊錢一本,不虧。

李承很爽快掏出五十塊支付給對方,又將這五本書從人縫中遞給吳偉拿好,他自己還琢磨着繼續淘寶呢。

剛纔還有七八十本,一轉眼功夫,就剩下十來本孤零零的散落在牀單上。李承不死心,又將這十來本書翻了一遍。

這些人眼睛真毒啊,難怪這十來本沒人要,全是一些民國後期的農業雜誌、醫書,還有幾本建國時期大量印製的“赤腳醫生”科普本。

李承又撿漏了一本。

農村便bian宜醫療,1965年褐皮本,蘇民出版社印製。

這是此後發行數億冊赤腳醫生手冊中鼻祖版本。

赤腳醫生的大名,無人不知,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赤腳醫生”怎麼來的麼

二五計劃1958年1962年彙總報告遞交最高層,主席在看到報告中的一個數字後,眉頭緊鎖,那就是1962年中國人均壽命只57歲。

1962年6月,主席指示,加強農村農民醫療,普及愛國衛生知識、除四害,緩解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問題,俗稱“六二六指示”。

基於這一指示,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工作展開,推進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一大批沒有編制,受當地鄉鎮衛生院直接領導和醫護指導,具有一定醫療知識和能力的醫護人員,來自基層,深植基層,走街串村,爲農村帶來醫療,爲農民帶來健康。

由於南方時疫較重、寄生蟲病比北方更重,所以,醫護人員入村最開始是從南方興起的。南方多種水稻,下田要赤腳,久而久之,走鄉串戶的鄉村醫生也要赤腳,於是就被稱爲“赤腳醫生”。

1968年,當時中國最具有正治影響力的紅旗雜誌,準備報道“赤腳醫生”事蹟,但拿不準這一名稱是否合適,上報到主席耳中。

主席得知這個稱謂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赤腳醫生就是好。

遂即,“赤腳醫生”大名,風行天下

此後十五年,赤腳醫生手冊正式刊發,內容就是修改和調整蘇版農村便宜醫療手冊而成。因此,李承說這本手冊是赤腳醫生手冊鼻祖,並不爲過。

所以說,這本書是非常有收藏意義的。

再度付十塊錢,不過,李承沒走,站在幾步遠並沒有離開,等候書攤前最後幾人離開。

這兩人的身份,他已經有所猜度,而且,他還發現另一個“蹊蹺”現象這兩位年輕人所帶來的近百本古籍善本,就沒有發現一本是清嘉慶朝之前的。

以這兩人的職業來說,不可能一本乾隆朝之前的古籍都沒有。只能說,他們在有意識的避開“九十年代文物法的紅線1795年乾隆六十年”。

所以他猜測,對方手中肯定有清早中期古籍,甚至宋金元明時期的古籍

等着,爲這呢。

有價值的書全被買走,小巷中的人很快散去,兩位年輕人叼着香菸,靠在牆根,美滋滋的吞雲吐霧,不時的嘀咕一句。

等人走乾淨,李承再度上前,重新蹲在牀單前,只剩下四五本破破爛爛,幾無價值的書籍。

“沒了賣空了”其中一個長髮青年對李承擺擺手。

另外一位年輕人則認出李承買六本的錢都是交給他的,“咦你不是買過了麼”

“是啊,買過幾本。”李承蹲在倆人面前,掏出香菸,遞給兩人一人一支,笑着道,“我想和二位談點大買賣。”

“大買賣我們能做什麼大買賣”那位長頭髮的年輕人,嗤笑一聲。

“立志,聽人說說嘛。”另一位瘦點的年輕人手肘搗搗同伴後,又對李承笑笑,“你說的大買賣有多大”

顯然,他也不相信李承所說的。

李承不急,將香菸點上之後,吸一口再說道,“兩位是書耙子吧”

沒錯,李承猜到兩位是書耙子,想要和他們建立長期聯繫。

耙,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或平整土地用的一種農具,柄長,裝有木、竹或鐵製的齒。

書耙子就是從各個廢品收購站專門耙書的人。

明清江南文風極盛,市井之中存有大量廢舊書籍,有些書籍保管不善,或者家中後人不識貨,經常會被當成廢品賣掉,最終被收購站以廢紙價收購,其中,就夾雜有大量的古籍善本。

這兩位,就是專門耙這些古籍善本的小商販。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五行征程穿越二部曲紅塵路,修己道第一修仙誘妻之我的不良帝君從龍族開始不妙冒險我真沒想當月老啊慕晚晚薄司寒厲總的重生嬌妻颯爆了肖寧厲鎮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