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異國獵寶檔案>第601章 商埠郵票
閱讀設置

設置X

第601章 商埠郵票

李承發現這處黑市的時間有點晚,莫家村小集已經接近尾聲,好東西都被那些眼尖目銳的進貨商們,上午就挑走了。

殘羹冷炙,喫得李承牙酸胃疼全是人家剩的,好東西真心難找。

不過,也有個好處,大多數攤販們都抱着甩貨撈一筆算一筆的心態,再加上又塗嘉這位熟面孔陪同,價格那是真心不高。

一枚塗朱的“法事碗”只收了李承五塊錢這可是開過光經歷過法事的。

左廂房再也沒啥收穫,李承在塗嘉的陪同下,來到地面的右廂房,格局差不多,都是書桌條案攤,大約有十來家,以雜項、玩藏爲主。

很快,李承看中一套老郵幣,一套漢口書信館1893年第一版擔茶人全套三枚蓋銷票,白洋紙印刷,中等品相。

這東西其實並非郵票,正確名稱叫“郵資票”,因爲它上面連發行國家的名稱都沒有,發行數量也不確定,甚至連發行計劃都沒有。

這與清後期混亂的郵政管理制度有很大關係。

十九世紀,歐美郵政系統和郵資制度,已經相對成熟,但清朝依舊秉持着傳統的“急腳驛站”體系,很不方便,且信件容易丟失。

隨着鴉片戰爭爆發,國門被大炮轟開,歐美列強蜂擁而入,通商口岸越開越多,這些外國列強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國內初級資本企業,對郵政系統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傳統的驛站體系,明顯跟不上需求,於是,1963年,歐美列強在中海成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現代郵政機構中海工部局書信館。

此後,煙臺、漢口、川渝、福州、鎮江、九江、廈門、宜昌、蕪湖等地,相繼成立“書信館”,構建成由列強主導的畸形區域性的近代中國郵政體系。

這些書信館在中國大地上,自行印發各種不帶清政府名稱的郵資票,後世稱之爲“商埠郵票”。

李承面前的這套“漢口書信館”郵資票,就是漢口工部局1893年發行。

爲什麼用“擔茶人”作爲郵票的主題畫面

這可不是歌頌中國製茶人的辛苦勤勞什麼的。恰恰相反,這套畫面是對中國製茶工業的絕大諷刺是列強控制中國茶市出口的最鮮活歷史見證

爲什麼這麼說

漢口,因地理條件優越,在開埠之後,迅速成爲長江流域最大的外貿港口,西南地區衆多的農貿商品,資源礦產,都集中到這裏,交易給洋人。

當時,茶葉是中國重要的貿易物資之一,漢口很快成爲清末中國最大的茶市。

十九世紀末的漢口,列強勢力盤踞,以俄英法三國爲最,美德日次之,其他再次之。

又因爲英法兩國,已經有印度、斯里蘭卡以及東南地區等殖民地提供更便宜的茶葉供應,所以在漢口茶葉貿易上,俄人的控制慾最強。

俄人在漢口相繼開設順風、阜昌、新泰、柏昌四大茶廠,壟斷漢口茶葉產量的百分之三十,他們還不滿足,又以這四大茶廠爲核心,組織“漢口茶葉商會”這一買辦機構,大肆收購全國各地運來的散茶和在漢口制好的茶磚,然後從漢口碼頭出發運往沙俄以及西歐各國,攫取鉅額利潤。

十九世紀最後幾年中,漢口茶業商會一度控制漢口茶葉對外貿易的七成以上的銷量

可以說,俄人死死掐住當時中國茶葉對外貿易的咽喉。

對比歷史,1893年漢口書信館印發“擔茶人”郵資票,真是一件讓人心酸的事。

當然,這一切都已經過去,眼前這套擔茶人郵資票,還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塗嘉上前和攤主嘀咕兩句,最後只要李承兩百元放在香江至少千元起。

李承眨眨眼,沒說話,塗嘉明顯有着“交好”自己的想法,樂得裝糊塗。

很快,李承又在另一家攤位的郵冊中發現一套蕪湖書信館發行的“富”字郵。

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日,英倫人葛雷森開設蕪湖書信館,自任館長,與中海工部局書信館簽訂協議,互認對方的郵資票。

同年十一月,他組織發行標註“china和蕪湖”字樣的“郵資票”,採用“稻田”、“寶塔”、“飛雁”、“梟”、和漢字“富”五種圖案,一套十枚。

總體來說,蕪湖書信館發行的第一套郵資票,畫面還是很精緻的,很有收藏價值。

也就是李承所看到的這一套。

攤主同樣開價不高,李承支付三百元就拿到這套不錯的中國早期郵品。

既然這種書信館發行的郵資票,挺有市場價值的,爲什麼還留給李承來“撿漏”上午來的那些文物販子都瞎眼了

這其中有原因的。

1896年,我大清正式成立郵政局,並邀請當時清朝海關總稅務司,英倫人赫德擔任第一任郵政總監,負責郵票設計、全國郵政所佈局等全面工作。

羅伯特赫德此人後來被譽爲“中國現代郵政系統之父”,對中國郵政、海關稅務還是有着相當大的貢獻。

此人雖然是英倫人,但卻是正正經經的清朝官員,1859年接受清廷聘用,任羊城海關副總稅務司,1861年擔任中海海關總稅務司,1863年擔任清廷海關總稅務司,1864年授予按察使銜,正三品大員,1869年升任布政使,從二品,1889年海關稅務督總辦,正一品,1911年病逝英格蘭,清廷追授“太子太保”銜。

在他手中,清廷的海關稅收蒸蒸日上,他去職之後,海關賬目一塌糊塗,實在是天大的笑話

此人是當時英格蘭在清廷培植的重要人物之一,威望很重,所以,他在擔任郵政總監時所簽署的“裁撤各地書信館”的行文,要比光緒皇帝的詔令更有效。

於是,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以中海工部局書信館爲首,全國二十四個通商口岸,逐步裁撤書信館。

書信館被裁撤,那些投資成立書信館的外國商人們自然不樂意。

以蕪湖書信館的葛雷森爲例,爲了乘機撈一把,在停業前將剩餘郵票加蓋上“p、p、c”字樣後,加緊拋售。

“p、p、c”什麼意思呢

就是法文“pourprendreconge”的縮寫,把它翻譯成中文,就是“告別”“再見”。

加蓋這種字樣又有什麼用這是當時國際通用的“絕版票”的標識,以表示這種郵票未來不會再有,促使人趕緊收藏吧,以此來提高郵票的收藏價值。

如果只是這樣做,對商埠郵票的價值,衝擊並不大,最可惡的是,他一邊在加蓋“p、p、c”字樣,一邊在加大馬力生產

這就是活生生的、惡劣的“圈錢”行爲

不止如此,他爲了給郵票“增值”,故意製造各種變體郵票、錯票、胡亂加蓋票。

這就對書信館郵資票的信譽,造成致命打擊。

從1896年到1897年,全國二十四個書信館,基本上都在幹這種事。

郵學家、著名郵商陳復樣曾著文描述:“鎮江之錯印票,故意爲之者,較蕪湖尤多耶”,“而種種錯誤之加蓋,無不應有盡有”。

美國人馬士在大清帝國的國際關係一書中指出:“那些書信館無所事事,僅以發行郵票,供應給西洋愛好收集郵票的收藏家,藉此圖利,維持開支。”

1897年,英倫集郵家與郵商聯合成立的“防止投機郵票會”發表文章,公開指責商埠書信館郵票爲投機票,純粹爲了斂錢。

爲什麼歐美人反應這麼大

呵呵,蓋因這些書信館在坑自己人當時中國的集郵活動尚未興起,郵票大量的被在華的外國人購買,帶往國外。

這些書信館郵資票,遭到抵制後,爲了挽回最後一點利潤,又大量拋出,論斤銷售,致使價格大跌,問津者少,幾成廢紙。

因此,英、美、德、法只將中海工部書信館的郵票編入世界郵票目錄,對其他商埠郵票一概不承認。

這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郵災”

影響極其深遠

這種態勢,一直影響到今天,國內“書信館郵資票”的市場行情非常低迷。

相反,在港澳臺和東南地區,這種郵資票依舊有部分愛好者在收集,當然,他們只能算是小衆。

這些郵資票藏家資源,肯定不是國內文物販子所能接觸上的,故此,李承能從他們的手指縫中,淘到兩套不錯的“郵資票”。

雖然好東西不多,可李承也大致窺探出津門藏品特色。

首先,津門郵、幣藏品極多,蓋因大清郵政總局當時就設立於津門,另外,北洋時代的造幣中心也在津門,因而散落在民間的藏品多,造就津門郵、幣市場的空前繁榮。

其次,津門藏品,“玩藏”大於“正藏”,匏器、料器、瓦器、以及竹木牙雕器等的數量和種類相當多,超過字畫、古籍善本、青銅器以及陶瓷這三大正藏。

第三就是贗品率的佔比,要比南方地區還要高,這算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這一現象能說明兩個問題,其一,京津地區古玩收藏的影響力,並不弱於南方;另一個則不太好,那就是京津地區,存在着多品類、高水準且涉及人數非常廣的衆多造假團伙

後一條,讓李承暗暗心驚。

古玩市場越興盛的地方,贗品水平越高,自己此行京師,可莫要馬失前蹄

“李先生,給你介紹一人。這位是我父親。”李承正琢磨呢,身邊傳來塗嘉的聲音。

一回頭,一位六十來歲的老者,正站在門口,面帶微笑,卻眼神犀利的看着自己呢。

“塗老先生好”李承連忙轉身,主動向對方伸手。

“塗玉明,非知名民間古玩愛好者。”老者的話很幽默。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當Alpha穿成雄蟲[蟲族]白蘇蘇葉楓僱傭軍之王李飛重回九零現實有點福都市之五歲大仙尊特工的年代生涯無限動漫商城[西遊]被佛法耽誤的吐槽大帝蚍蜉混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