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隆萬盛世>645錯過的機會
閱讀設置

設置X

645錯過的機會

確定魏廣德依舊舉薦戚繼光北上練兵,陳以勤也不再說什麼,而是把那個盒子收好,打算明天送進宮裏去。

從書案旁拿出一份奏疏遞給魏廣德,“這個你先看看吧。”

魏廣德的事兒,隆慶皇帝之前和陳以勤商量過,有意在年後將他調入內閣,這樣就可以經常召見。

閣臣和大臣最大的區別就在這裏。

大臣,若無皇帝召見或者重大事務需要稟報,一般都不會進皇宮見到皇帝。

如果每日的朝會還是按照《明會典》執行的話,另當別論。

現在的隆慶皇帝,在勤政了小半年後也開始慵懶起來,每月就是參加初一、十五的朔望朝會,還有就是三大朝會,說起來比他老爹也算勤政很多了。

嘉靖皇帝可是連三大朝會都不升殿的主,可見他對朝會,對百官有多不待見。

皇帝想把魏廣德拉進內閣,陳以勤也希望能多幾個幫手,自然不反對。

作爲準備,陳以勤也開始把內閣處理的事務交給魏廣德看看,讓他早點熟悉一下,年後入閣也不會手忙腳亂。

“這是什麼?”

魏廣德嘴裏說着話,手也伸過去接過,翻開看起來。

“馬森?”

隨即,魏廣德低語一聲,隨即就低頭看起來。

原來,這是剛接任戶部尚書職位的馬森清理了戶部倉儲後上奏的奏疏,一開始魏廣德還挺興奮的,因爲奏疏裏提到的錢糧

好多。

真的好多。

誰說大明窮了,這麼多銀子和倉糧。

不過看到後面,魏廣德才微微一驚,按照奏疏所述,好像還真不夠。

“戶部尚書馬森奏:太倉銀庫歲入僅二百一萬四千二百有奇,歲支在京俸祿米草一百三十五萬有奇,邊餉二百三十六萬有奇,各省常賦諸邊民軍運今年詔蠲其半,以出入較之共少三百九十六萬一千四百有奇,謂國無三年之蓄,國非其國。

今查京通二倉之粟七百餘萬石,以各衛官軍月糧計之,僅支二年之用,歲漕四百萬石內,除撥薊鎮穵運、班軍行糧,並免湖廣、顯陵二衛起兌,實入二倉者三百四十九萬二千六百餘石,逋負漂流歲更不下二千餘萬,折改湊補別用不與焉,欲爲三年之蓄不可得,況六年九年乎!

且今四方虗耗、百姓困窮,邊餉增多,原無額派。

有如運道告阻,臣恐所憂不止各邊而已,因條上,目前所急其善後事,宜一各省坐派南京倉米近改折色六萬石每石徵銀八錢.”

魏廣德還在看奏疏,耳朵裏就聽到陳以勤的話語。

“馬尚書清理太倉後,見存銀一百三十五萬四千五百六十二兩,而歲入不過二百萬兩,歲支官軍銀、邊餉、補發年例,通計所出須銀五百五十二萬餘兩,以今年抵箕,見存銀僅夠三個月用。”

魏廣德微微點頭,確實,有三百五十萬兩銀子的缺口,存銀看似很多,但是細算可不就是三個月,第四個月就不夠用了。

“京倉見存糧六百七十八萬三千一百五十一石,歲支官軍月糧二百六十二萬一千五百餘石,遇潤月另加二十二萬餘石,以今年抵京倉糧僅夠二年有餘。”

陳以勤繼續說道,顯然,兩年的存糧屬於京倉儲備很低的水平,已經到了讓戶部、內閣都緊張的程度。

而最主要的原因,魏廣德也清楚,前兩年黃河洪水,導致漕運不濟,奏疏裏馬森也提到此點。

之所以京倉存糧這麼少,主要就是因爲漕運無法把南方糧食送到北方來。

“朱尚書等幾日就要出京。”

魏廣德忽然說道。

“新河道疏浚完成,希望能儘快恢復漕運通暢吧。”

陳以勤自以爲明白魏廣德話裏的意思,去年朝野爭論的開新河和疏導舊河之爭,朱衡得到更多的支持。

本來這事兒和他關係不大,不過誰叫朱衡拉上老鄉魏廣德,陳以勤在內閣裏也是幫朱衡站臺,才壓過了潘季馴的疏浚舊河之言。

不過朝廷爲了穩妥,舊河疏浚也沒有放棄,只不過重點還是選擇朱衡的開新河道,可以說是雙管齊下的保險做法。

想想後世長江洪水,以那個時候的國力也只能勉強維持河道安全,可想而知當下的技術實力。

不是說官員貪腐導致防洪河道修成豆腐渣,是洪水氾濫的根源,其實天力難爲,絕非人力可解。

後世爲了保住堤壩,很多兇險地段專門劃出了泄洪區,就是在事不可爲時炸壩,把水引到設計好的泄洪區,以解決泄洪不及的難題。

但那需要非常精密的監測手段,能實時測量洪水,通過精確的計算,做出正確的決定。

在大明朝,這些條件都不具備。

說到底,官員貪腐釀成的洪災其實都是小洪災,真的遇到大洪水那就是天命,朝廷除了救助是一點辦法也沒有的。

因爲知道這些,所以魏廣德可不會把寶押到漕運上。

經過後世洗禮的他清楚的明白,海運比河運經濟,大明朝目前的財政困境,如果通過漕運改海,雖然不能說從根本上解決赤字,可緩解一些壓力還是可以的。

是的,就在他看馬森奏疏的時候,幾年前的想法又重新萌發出來。

搖搖頭,在陳以勤詫異的眼神中,魏廣德開口說道:“歷朝歷代治理水患,可有真正解決這一難題的?”

陳以勤聞言想了想,確實,就算治理的再好,也不過是拖延一些時間,河道終究會淤積,只不過是在一場大洪水中爆發出來。

“你的意思是,治水無用?”

陳以勤這會兒自然想不到魏廣德的想法,只是有些遲疑的問道。

“治水有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患,所以新河就算開通,也不過是讓漕運恢復一段時間,或許數年,或許十數年,但最後終究還是會再次面對的。”

魏廣德低語道。

“善貸,聽你話裏的意思,你可是有什麼辦法一勞永逸解決水患?”

陳以勤精神一振,問道。

魏廣德搖搖頭,“水患不可解,治理有用,可以保證河道兩岸百姓安居樂業數年,我只是覺得不應該把漕糧押在這上面。”

陳以勤皺眉,低頭思索片刻忽然就明白魏廣德的意思了。

“漕運改海?”

當初裕王府推動過這一政策,雖然最後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可嘗試畢竟是做了的。

漕糧到淮水時改道,從淮安出海運到山東,之後更是推出海運濟遼一策,執行了數年之久。

“啪。”

陳以勤右手成拳砸到左手掌上,狠狠說道:“忘了此節,黃河氾濫時,漕糧可通過海路運輸啊。”

“漕糧改海運,可一勞永逸解決黃河氾濫阻絕漕運一事,同時可爲朝廷節省七成運力,雖不能解決朝廷的財政困窘,可也多多少少能輕鬆些。”

魏廣德開口說道。

“啊?全部改海,難。”

陳以勤這才明白魏廣德的意思,這事兒當初是因爲旱災,運河缺水導致漕運阻斷,才勉強通過了此議,在次年缺水難題解決後很快就終止了。

在陳以勤看來,漕運改海一事,臨時用用問題不大,可要做爲國策卻是很難。

漕運的實力太強大了,他們有錢,能夠疏通朝中關係,讓許多官員都選擇站到他們一邊。

“新河竣工之即說這事兒,確實不適合。”

魏廣德點點頭,“唉,之前忙着抄書,倒是忘記這茬了。”

魏廣德不由得暗暗懊惱,去年說出來執行,今年隆慶皇帝登基,萬象更新之時再說此策,弄不好就能搞成國策,長期執行下去。

機會錯過了,就只能等下次。

“雖然現在不能提,不過以後有機會,倒是可以和叔大說說。”

陳以勤點點頭,他其實支持漕改海,只是又不想引發朝廷動盪。

可是看看現在內閣閣臣,徐階、李春芳、郭樸,還有他和張居正,按歲數,徐階屬於即將退休的人,幾乎可以不考慮了。

李春芳明事理,只要有理,他就算不支持,但也會保持中立。

這對於朝堂上的人來說,已經非常難得了。

至於郭樸,陳以勤可不認爲明年他還會繼續屹立在內閣。

之前因爲戰事,言官暫停了對他的彈劾,雖然魏廣德調走了些人,可陳以勤相信很快新的彈劾風暴就會再次颳起了。

現在內閣裏,徐階和郭樸的關係可一點也不好。

這樣也好,讓徐階更多的底牌暴露出來。

所以算下來,只要能說動張居正支持,在漕運再次因爲黃河水患中斷的時候,他們聯合起來說服李春芳,大事或可成。

陳以勤不認爲這兩年裏會有這樣的機會,也不認爲三年後徐階還會繼續擔任首輔。

以隆慶皇帝的態度,明年,徐階或許就該主動致仕了。

“馬尚書提出的其他策略,又是否可行?”

說完漕運,陳以勤又把話題扯到他最初的目的,一是讓魏廣德瞭解內閣接觸的東西,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魏廣德對馬森提出建議的意見。

“無甚新意,繼續增加折色,也不怕下面的清官活不下去,被逼着成爲濁流。”

說到這裏,魏廣德又指着奏疏後面說道:“還有要御用監、供用庫暫停採買各類珠寶玉石,陛下看到了能高興纔怪。”

“可陛下應該會允吧。”

“允當然要允,若不然就會有御史大膽上言說什麼窮奢極欲,呵呵”

魏廣德笑笑,和陳以勤隨意聊起來。

“增加坐派.班軍軍餉也要增加折色”

後面的一些意見,魏廣德越看越皺眉,最後把馬森奏疏遞還給陳以勤,道:“這奏疏裏說的,華而不實,其中很多建議看似有理實則不可行,行則容易生亂。”

魏廣德有句話沒敢說出來,那就是在他有限的歷史知識裏,當初推翻大明朝統治的那位造反頭子李自成,可不就是被朝廷革新,節約支出逼反的。

若是崇禎皇帝不抽風要削減、撤銷驛站驛卒,或許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李鴻基說不好還在爲大明朝送邸報和文書。

只不過馬森的奏疏,看似損害官員利益,但大明朝當官的有多少是靠朝廷俸祿過日子的。

官員們反對的不會很多,或許也就是基層京官會鬧一鬧。

不過魏廣德最擔憂的還是班軍這些外地調到薊鎮協防的兵馬,減他們的軍餉,會不會鬧出事端來就不好說了。

隨着山西戰事結束,果然如陳以勤所說,言路彈劾郭樸的奏疏又開始出現。

之前戰事緊張,御史們也知道不能在那個時候生亂,所以休息了一段時間,現在戰事結束,山西的俺答汗已經退出長城,薊鎮的土蠻部在兵鋒打到灤河後也停下來,一番搶掠後退走。

也不知道是不是徐階在背後使壞,越來越多的科道言官似乎又想起之前的事兒,紛紛開始上奏彈劾起郭樸來。

甚至有御史把嘉靖四十二年郭樸因父喪守孝之事拿出來說事,御史凌儒上疏,一言:“郭樸先前以父喪,奪情出仕,欠缺孝道,早就爲輿論所不齒。”又言:“郭樸之母年老多病,他卻不思乞歸,不肯去給母親養老送終,實在是有傷風化,令人齒冷。”

一下子把葛守禮等人致仕的理由搬出來,說郭樸老母年邁,他卻貪戀權位不願回鄉奉養生母,是大大的不孝。

魏廣德看着凌儒的奏疏都咋舌,專門派人找出他的檔案查看,看他父母是否安好。

是的,這條瘋狗不能留,魏廣德打定主意,等上一個月就用這個理由讓他致仕,回家奉養老父母好了。

終於,面對這些惡毒詆譭、不要臉的彈劾後,郭樸不能忍受科道言官言語上的侮辱,更不堪內閣裏的勾心鬥角,萌生去意。

主意打定,遂連上三疏乞休,隆慶皇帝也知道他的難處,自然按照慣例在駁回兩道乞休奏疏後,在第三道奏疏上批紅,同意他致仕請求。

只不過,在郭樸離京後,徐階很快也發現不對勁的地方。

高拱對上對下是兩幅面孔,可郭樸不是,或許因爲起家是因爲給嘉靖皇帝進獻青詞的緣故,所以郭樸在朝中一向低調,與人爲善。

當他在職時沒人說,可人離開後,衆人對他評價極高,“言郭樸爲人正直而寬厚、處事公正、有長者之風”。

人緣好,所以在他被逼致仕後,又引起很多京官私下爲之打抱不平。

這,就是大明官場。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穿越八零之餘年有幸滿級大佬在生存遊戲裏再見,你的十年超級大天才罪案調查將軍是心尖寵從陰差開始成爲帝君我在廢土那些年綜漫: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有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