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揚鋒漢起>第五百二十一章農爲國本
閱讀設置

設置X

第五百二十一章農爲國本

棉花作爲戰略物資,不準郡縣自行種植。農耕會後,辛何以雍公府的名義行文各郡,將種植棉田的額度確定下來。義陽郡四萬畝,汝南郡三萬畝,南鄉、新野、襄城、新城各一萬畝,共計十一萬畝。

公文一出,除了汝南太守陰敦外,各郡都表示不滿,楊安深府衙大堂坐滿了來拜訪的士紳。年前這些人送了大量的禮物給楊安深,想着棉田分配的時候能多佔些額度。當初楊安深大包大攬地許諾,如今只得了四萬畝的額度,遠不夠分配。

茶水喝至無味,楊安深被吵得頭痛,一拍案几,喝道:“諸公不要吵了,只要能保證糧賦上繳,愚不管你們種多少棉田,若是安玄怪罪,自有愚替你們頂着。”

有了楊太守這句話,衆人喜笑顏開,種糧哪有種棉划算,家中田地多數種上棉,屆時花些錢買糧交賦便是。

汝南郡,陰敦將棉田額度分配下去,叮囑屬僚道:“去年種棉人得利,今年跟風者肯定多,雍公給愚的私信中言明,所謂穀賤傷農,同樣的道理棉花多了收益必然會猛跌,爾等前往各地勸課農桑時一定要講清楚,要農人不要盲目跟風種棉。”

在場的官吏多不以爲然,不少人盤算着自家的田地今年也要種上棉花,去年種棉人的收入給個五品官都不換,就算棉價下跌,總比種糧強吧。

官府沒有嚴令不準種棉,也沒有出臺處罰措施。正如楊

安玄所預料的,打算悄悄種棉的人很多,連帶着棉種價格飛漲起來,一斤棉籽漲到了二千錢,依舊是有價無市,吳陳氏家去年種棉,這些天不斷有人上門求購棉籽。

年底小姑子出嫁,豐厚的陪嫁讓四村八鄉的鄰人眼熱不已,都知道吳陳氏種棉至少賺了數十萬錢。吳陳氏與丈夫吳雄商量着明年在老宅旁邊另起處新宅,一家人搬過去住,也不算分家。

吳雄有些意動,跟父親提了提,老吳頭不表態,弟弟吳壯兩口子眼見哥哥富起來,有些不情願。過年的時候吳陳氏拿出錢,給一家人添置了新衣,又採買了許多東西,風風光光地過了個好年,

今年開春,官府通知吳家種棉田的額度仍是四十畝,吳王氏鬧着今年自家也要種棉,那四十畝的額度要分她一半。

去年種棉的時候,老吳頭不同意,發了話分開算,吳王氏還冷言冷語地譏諷了幾句,結果打了臉,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大嫂往家裝錢,不好說什麼,今年她可不想錯過發財的機會。

老吳頭髮了話,這日子越過越好,世道自己卻看不明白了。雖然官府給的四十畝額度是給老大的,但一家人還未分家,今年兩兄弟就一人種一半,老吳頭自己決定還是種糧。

吳陳氏知道今年有很多人準備私下種棉,要攔是攔不住,索性同意,借了這個機會提出分家,吳王氏得了二十畝的許諾,與丈夫吳壯滿

口答應下來。

小姑子吳梅(陳吳氏,因爲習慣的原因,很多地方沒有采用這種描述,比如何氏應該說楊何氏,書友明白就行)回孃家,央嫂子給夫家一些棉籽做種,他家今年也準備種上四十畝棉田。

得知陳家的地離水源遠,吳陳氏埋怨了她幾句,沒有水這棉還能種嗎。吳梅委屈地說陳家人得知以前自家種過棉,說什麼也不聽,一心想跟着種棉,自己不答應丈夫一家人便冷言冷語,說她向着孃家。

把棉籽拿給吳梅,吳陳氏隱約感到不安,這段時日耳濡目染都是糧田改種棉田之事,官府派人前來宣講,叮囑農人不要跟風種棉,要保證糧田的種植。

吳陳氏與丈夫吳雄暗中商議,還是聽官府的話自家的地只種二十畝棉,其他的地還是老老實實種糧。吳王氏則不然,家裏一百一十畝地種了八十畝棉,吳陳氏勸了幾句見她不聽,也就罷了,硬勸還感覺不想讓她發財呢。

等棉田種下後,不少人發現自己的棉田發苗少、苗瘦弱,看上去無精打采。官府分配的棉田會有農業司的農師上門指點,自傢俬種的官府可就不管了。

那些人這下子慌了神,紛紛找尋懂行的人幫忙。吳陳氏家的門檻都要被踏破了,家中擠滿了提着禮物請她前去看看棉田的鄉人。

吳陳氏卻不過情面,到那些人的棉田看了看,指點了不得法的地方,她發現很多田地不臨水,

到時候靠人力擔水可比種糧要辛苦許多。

看過那些棉田後,吳陳氏感覺這些棉田能有去年一半的產量就不錯了,加上種得面積廣,恐怕到時候收棉都是個難事,對於今年的棉事吳陳氏並不看好。

…………

正月十六日,劉裕回了京口練兵,朝政託付給尚書左僕射劉穆之。

劉穆之每天辰初出現在宮城東南的尚書省辦差,說起來尚書省還有錄尚書事(劉裕)、尚書令(劉柳)和尚書右僕射袁湛(兼侍中),真正理事的還是劉穆之一人。

從卯時開始,劉穆之官廨前便擠滿了前來稟事的人,官廨內的幾張案几上堆滿了公文、奏報,等待他的批覆。

辰初,見到劉穆之從牛車下來,四周的人亂糟糟地上前施禮,劉穆之一邊笑着點頭一邊往官廨走。

在席上坐定,劉穆之開始了他的一心多用辦公模式,眼中看着公文、手中回覆奏報、耳中聽着屬僚的彙報,口中應答自如,同時處理多事,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鍵是這些事務處理得穩妥快捷,絲毫不亂。

這麼忙,劉穆之還能抽出時間與親朋好友暢遊飲宴,談玄論經,着實令人驚歎。

巳正剛過,數十人見過,堆成山的公文處置完畢,劉穆之起身活動了活動,步出官廨朝東側右僕射官廨行去。

尚書右僕射袁湛正與左民尚書趙倫之商量春耕農事,得知劉穆之前來,袁湛和趙恢之迎出堂外。

湛看着劉穆之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苦笑道:“道和兄,愚真羨慕你的本事,若有你一半才具,愚也不至於忙得焦頭爛額。”

劉穆之笑道:“士深兄過獎了,正好趙兄也在,愚過來問一問倉中儲糧情況。”

袁湛兩人知道劉穆之前來商議出征糧餉之事,揮退侍從後,趙倫之道:“春耕在即,存糧要發放一批做糧種,所剩糧粟僅有百萬石出頭。”

劉裕計劃出動十六萬以上大軍北伐,百石糧食不夠支撐半個月,劉穆之道:“愚此來是想向門閥借糧。”

京中門閥衆多,在封邑有田千頃以上的不在少數,儲糧超百萬的家族至少在十數以上,袁湛知道自家(陳郡袁家)的儲糧就近百萬石。只是善財難捨,誰肯將自己族中的積糧獻爲軍糧。

趙倫之是劉裕的舅舅,徑直言道:“難,去年宋公募糧徵兵,僅得一百八十萬石。今年又要募捐,又是春耕之季,恐怕募不到多少糧食。”

劉穆之搖着羽扇道:“宋公打算在四月動兵北伐,肯定要徵召門閥子弟入伍,若是不肯從軍可以糧抵兵役,愚估計三四百石不難。”

袁湛笑道:“不錯,京中六軍兒郎多是門閥子弟,這些人從未上過沙場,若讓他們前去北伐恐怕送了性命,若能以糧抵役很多人會樂意。”

“宋公在揚州推行土斷,成效顯著,不妨趁此時再發詔令土斷,應該能收繳個三四百萬石糧食。

”劉穆之從容語道。

趙倫之嘆服道:“難怪宋公說道和是他的蕭何,愚和士深發愁不知糧從何來,你輕描淡寫幾句就籌來六七百萬石糧,有了這些糧就不用擔心北伐的糧餉不足了。”

…………

平城,魏宮。

魏主拓跋嗣與羣臣商議今年農耕之事,去歲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總算解了魏國的無糧之患,庫中有了儲存,災民也得到了賑濟,國內逐漸安穩下來。

白馬侯崔宏稟道:“去年雖然豐收,但仍有不少災民四下流竄,陛下要下旨召聚這些災民,發給種子、田地,讓他們就地屯田,免了誤了農時。”

拓跋嗣笑道:“農爲國本,促耕之事便交給北新侯(安同)和肥如侯(賀護)負責,多積糧粟,以備不時之需。”

八公之中元城侯拓跋屈已死,其位由肥如侯賀護接任。當初拓跋珪身死,便是肥如侯賀護率先點燃烽火,召聚部落擁戴拓跋嗣繼位。賀護的行動得到了回報,拓跋屈死後拓跋嗣命其爲右丞相,在八公之中位列第四。

任城侯嵇拔稟道:“陛下,晉國宋公遣船前來交易,想換取馬匹、牛羊、糧食等物,隨船有暗使到來,催促我國對楊安玄用兵。”

拓跋嗣啞然失笑道:“漢人最喜同室操戈,這位宋公大概知道雍公與夏人交戰,想趁虛而入了。晉人互鬥兩敗俱傷最好,朕屆時便能輕鬆各個擊破。當初結盟朕讓他用兵器換取我國出

兵,因爲缺糧而未成行,如今缺糧的境況已然改變,人無信而不立,南平公,你準備得如何了?”

南平公長孫嵩年前從野王城回到平城,恭聲稟道:“臣在安邑城駐紮了二萬步、騎,野王城中尚有兩萬五千兵馬,聞喜有六千兵馬,東垣、大陽各有四千兵馬,兵力足夠了。”

“據細作回報,雍軍在埔坂、猗氏等城的兵馬僅有一萬五千左右,加上募招的郡軍也不過兩萬左右,由晉雍公楊安玄的次兄楊安遠統率。臣早就有意奪取蒲坂城,只因糧草不足,兵丁不得飽食,戰馬掉膘得厲害。經過一冬休養,如今戰力逐漸回覆,只等春暖花開便能出兵。”

拓跋嗣提醒道:“晉人水師厲害,要派兵防守黃河北岸,謹防晉人突襲。”

長孫嵩笑道:“陛下提醒的是,臣命大陽(今山西平陸)城守將元魁明沿岸築烽火臺,並派兵巡守。”

拓跋嗣點點頭,對壽光侯叔孫建道:“你率兩萬兵馬前往汲郡駐守,預防晉人從兗州越過黃河。”

肥如侯賀護笑道:“陛下,赫連勃勃是我國宿敵,何不借虎吞狼,先讓雍軍先與他爭個兩敗俱傷,趁機奪取河套之地。”

長孫嵩亦贊同道:“赫連勃勃驍勇異常,麾下輕騎往來如風,又在冬季,雍軍不可能取勝。雍軍若敗,定然丟失安定、新平諸郡,赫連勃勃會縱兵南下攻打長安。楊安玄或許會抽調蒲坂兵馬協守

長安,我軍可以伺機而動。屆時奪取蒲坂還是奪取河套之地皆可,甚至可以兩者兼得。”

拓跋嗣興奮地道:“南平公,你積極備戰,等夏、雍之戰分成結果後,咱們再一錘定音。”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星際大佬氪金養我問情神魔錄正經人誰踢前鋒啊天絕滅君機甲屠魔錄南北雜貨小農民的快樂生活我,既是蟲羣心的逃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