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大明元輔>第279章 平倭(一)
閱讀設置

設置X

第279章 平倭(一)

二月休戰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萬曆二十一年元月,明朝大軍終於正式集結入朝。由於有祖承訓敗績在先,此次明廷精選各地精兵,以兵部侍郎宋應昌爲備倭總經略主持軍務,以李如松爲備倭總兵官,提督各鎮總兵。在他二人一下,劉黃裳、袁黃爲贊畫。

掛銜遼東副總兵、實任寬甸堡參將楊元將左軍。左軍下統參將楊紹先,率領寧前等營兵馬一千三百三十九名;總兵標下都司王承恩領薊鎮兵馬五百名;廣寧右營遊擊將軍葛逢夏領先鋒右營兵馬一千三百名;保定遊擊梁心領兵馬兩千五百名;大同副總兵任自強、遊擊高異、高策領兵馬五千名;南將出身的瀋陽遊擊將軍戚金領車兵一千名,合計共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九名。

以保定副總兵李如柏將中軍,下統分守寧遠左參將李寧、阜新遊擊將軍張應仲領遼東兵一千一百八十九名;宣府遊擊將軍章接領兵馬兩千五百名;分守丹東參將李如梅領一千八百四十三名;分守倒馬關參將(屬保定)李芳春領兵馬一千名;分守通州參將(屬昌平)駱尚志領南兵六百名;大同都司方時輝領兵馬一千名;薊鎮都司王問領車兵一千名;宣府遊擊周弘謨領兵馬兩千五百名共一萬一千六百三十二名。

掛銜山西副總兵、實任海蓋右參將馬棟將右軍,下統遊擊劉崇正領遼陽、開原兵馬一千五百三十四名;原掛銜遼東副總兵、實任分守錦義右參將祖承訓領馬軍一千七百名;原副總兵孫守廉領瀋陽馬軍七百零二;原保定副總兵查大受領寬甸馬軍五百九十名;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三千名;薊鎮總兵標下都司錢世禎領薊鎮馬軍一千;真定遊擊趙文明領馬軍兩千一;大同遊擊谷燧領馬軍一千,共一萬一千六百二十六名。

另有續到薊鎮步兵兩千八百名,及董一奎等各路應援軍,總兵力爲五萬一千五百八十五名。此次大軍五萬餘,其中騎兵超過三成,又有炮兵(車營其實也是炮兵)再佔一成,騎、炮、工三兵種佔了全軍半數,步兵比例幾乎破天荒的只剩一半,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看做是明軍“現代化建設”的一次真實體現。

這五萬大軍既然有一成左右的車營炮兵,那也就是說擁有約五千炮兵,這便使得明軍足以攜帶大量火炮。具體而言,此次明軍出動了三十門重型二號炮,一百一十門三號炮以及一百六十門四號輕炮。

目前京華方面正準備着手進行火炮體系進一步革新,不過暫時還在準備之中,因此一二三四號炮的說法還是沿用之前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當中,一號炮最大最重,射程也最遠,它只有兩種用途,作爲艦炮和海防要塞炮;二號炮比一號炮多一種用途,就是用於陸軍攻堅,不過這炮對於陸軍而言過於巨大,其運輸、操作一共需要十名到十二名炮手,不過用於艦炮使就只需要六到七人。這兩種炮在此時都算作明軍重炮。

輕炮即三號炮和四號炮,其中三號炮由於陸海皆通,實際上更受歡迎,它在海上作爲艦炮時只需要三至四名炮手,在陸上時也只需要六到七人,某些時候運輸方便則五人也能湊合操作;

四號炮因爲過輕,在海上作用不大,京華自己是不裝備的,但明軍一些近海水軍的小船還是有不少配備。至於陸軍方面,這種炮雖然攜帶方便,但威力相對有限,或許是因爲鐵血男兒都喜歡大而猛,因此陸軍更喜歡既不算太重、威力又更大的三號炮,四號炮則大多用給了騎兵配合使用。

畢竟對於騎兵而言,炮這玩意兒一般也沒工夫用,偶爾用一用的前提首先是不要太影響自己的行軍速度,因此四號炮對他們而言只能算是個“雖非必要,攜之無損”的輔助兵器。

這一次明軍車營炮兵衆多,即便帶了這麼多火炮,實際上還是有“多餘人手”,不過沒關係,明軍還有不少偏廂車等戰車,是用於炮兵陣地保護乃至於全軍大營保護的,因此並不嫌多。

朝鮮王李昖終於等來了大明的大軍,雖然人數比“百萬大軍”遠遠不及,但大家其實都知道所謂“百萬大軍”只是個號稱,大明雖然真的有,但不可能都派來朝鮮——來了你也養不活啊!

李如松可不止是遼東總兵官,他還是“寧遠伯應襲”,由於大明爵位極其尊貴,因此李昖不敢怠慢,親自迎接李如松到來。

一見是朝鮮王親自迎接,李如松比較滿意,謝道:“本帥深知殿下焦慮,特率雄兵助殿下收復失地。宋經略尚未入朝,但已指示本帥可見機行事。”李昖連聲稱謝。

李如松不喜歡寒暄客套耽誤正事,隨後立刻便問可聯合參戰的朝鮮軍還有多少。聽到伊鬥壽回答僅有八千之後,李如松雖然詫異於二十萬朝鮮軍怎麼就剩這點家當了,但也沒多說什麼風涼話,而是略一思索便表示這八千人可在祖承訓麾下協同參戰。

伊鬥壽建議道:“提督,朝鮮軍自有編制,若貿然加入上國大軍,編制必會混亂,還是兩軍配合作戰爲好。”

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直接,當即反問道:“朝鮮編入我軍協同作戰是否讓諸位感到傷及自尊?”

伊鬥壽答道:“並非如此,值此危局怎會計較自尊,只是突然改變編制,難免有所混亂。”李如松搖頭表示不能認可,堅稱只需聽從指揮便不會混亂。朝鮮王李昖一貫是“事大黨”風格(即一切以宗主國馬首是瞻之意),連忙令衆臣不必堅持,然後李昖再行謝過大明施以援手之後,便請李如松等衆將歇息。

李如松走後,伊鬥壽與鄭澈爲編制一事再請李昖三思,李昖頗爲不滿地道:“爲何衆卿堅持獨立作戰,統一號令豈不更加利於戰事?”

伊鬥壽解釋道:“我軍數量雖遠少於明軍,但首先必須關係對等,否則日後必被迫事事聽從明軍指揮。”

李昖一臉嫌棄地道:“大明本就是上國,我軍聽從指揮也是理所當然,況且明軍數萬之衆,我軍不過八千怎會對等?你等看看明軍那萬餘騎兵,個個甲冑具裝,何等威風霸氣!更不消說那些大炮,宛如數百頭黑鐵磐龍,寡人看着都覺得心神搖曳——上國天兵如此,你等竟然奢望對等?”

鄭澈再勸:“殿下,我軍目前雖少,但收復三都之後,散落各地之軍便將陸續會合,現在若聽憑明軍號令,日後將再難收回兵權。”

伊鬥壽亦對此心急如焚,深恐朝鮮受明軍脅迫,因此再勸:“是的殿下,此戰終歸是朝鮮與倭寇之戰,明朝僅爲援助,戰爭主導應在朝鮮一方纔是。”

李昖稍顯無奈,隨即反勸:“寡人並不這麼想,想當初朝鮮是拒絕倭寇前往明朝而開戰,倭寇攻我朝鮮也是爲再攻明朝,我軍也是服從明朝調度而戰至如今,寡人只是替皇上作戰罷了,所以你們要說戰爭主體是誰,那自然是明朝纔對。”

鄭澈、伊鬥壽完全不能理解李昖所言理論,李昖頗不耐煩地道:“自朝鮮建國至宗系辯誣,我們可有一次獨立自主之時嗎?更不消說學問、思想、制度等,朝鮮根基全部取自於明朝,卿等應當比寡人更爲清楚纔是!此議到此爲止,要想收復失地,一切聽從大明調度即可,無需再論!”伊鬥壽、鄭澈二人無奈而去。

伊鬥壽、鄭澈還不死心,又去面見李如松,用商議的口吻道:“大明天兵援救朝鮮,敝國舉國上下萬分感激,不過此戰朝鮮仍爲主體,且熟悉朝鮮情況,請提督諒解,還是互相配合作戰爲好。”

李如松問是否爲朝鮮王之意?鄭澈解釋道:“比起了解殿下之意,我等更在意提督之見,所以特地趕來商議。”

李如松頓時明白李昖並無此意,因此淡淡地道:“既然如此,朝鮮軍自然可以獨立編制,本帥並無異議。不過,既然朝鮮如此堅持獨力作戰,那就請朝鮮先攻平壤,我軍在後壓陣支援即可。”伊鬥壽聽出弦外之音,憤憤無語,旋即離去。

次日,柳成龍覲見李昖,李昖向柳成龍詢問關於編制的意見,柳成龍答道:“從根本上說,伊鬥壽、鄭澈二人的主張並無過錯。不過,事分輕重緩急,自家失火之時,不論是使用自家水或是他家水,必須以滅火爲先,所以臣以爲現在並非追究名分之時,當務之急爲收復平壤,在那之後若我軍持續戰勝,全國官兵雲集,獨立行事也名正言順、輕而易舉。”

李昖深以爲然,覺得這纔是辦事的態度,遂令柳成龍代表朝鮮大朝協助明軍收復平壤,並任命平安道都體察使,給予便宜從事之權。

李如松的作戰思路一如既往,意欲趁日軍尚不知明朝大軍入境的情況下突襲平壤。不過他正在安州部署之時,遊擊將軍沈惟敬前來求見,李如松對他這個“遊擊將軍”的頭銜很是不滿,認爲其不過一介商賈,哪裏配做將軍?

不過他這個“遊擊”畢竟是大司馬做主給的臨時身份,甚至搞不好背後還有高閣老的意思,李如松雖然膽大包天,尋常“閣老”也未必真放在眼裏,卻不敢犯了“南寧候”的虎威。

他思忖片刻,忽然心生一計,要求沈惟敬派人前往平壤再次傳達和議意願,說是他請小西行長前來一會。再令命刀斧手在府山院暗中準備,待敵主將前來便一舉拿下。

小西行長收到明軍和議請求,以爲明朝已准許所請,十分欣喜,日軍衆將也同樣興奮——祖承訓那一戰着實讓他們震驚於明軍的戰力,實在不希望和擁有百萬大軍的明軍長期作戰了。

小西行長問來使沈惟敬身在何處,來使答道:“沈遊擊年事已高,腿腳不便,已往府山院等待您前去相見。”小西行長見過沈惟敬,所謂年事已高顯然不是虛言,因此不疑有他,送走來使後便準備動身。

宗義智勸道:“岳父且慢,我擔心這有可能爲明軍陷阱,是否由我先去探路爲好?”

小西行長擺手道:“大可不必,沈惟敬老而彌堅,孤身一人便敢獨闖敵營,我又怎能膽小怕事,弱了太閣殿下的威名?”

宗義智再勸道:“岳父所言自是有理,但這畢竟關係全軍生死,未免萬一還是小心爲上,我先去探路,若一切順利再向您回報,請您務必答應。”女婿再三請求,小西行長不好不給面子,轉念一想也認爲如此較爲妥當,便令宗義智帶一隊人先去查探。

宗義智率二十人來到府山院,受到了明朝隨行官員的熱烈迎接,但院中早已暗藏的伏兵本應等待信號,誰料李寧急不可耐,見日軍進入府山院便立刻下令圍殺。宗義智見狀不好,帶隊拔刀迎戰,雙方戰成一團,宗義智這人幾位機靈,愣是領着親信數人殺出重圍,逃回了平壤報信。

李如松聽說日軍主將小西行長並未出現,只斬殺十幾名日兵,知道機密已泄,雖然很是不滿,但此刻來不及責罰,而是立刻傳令全軍,即刻突襲,攻打平壤。

小西行長得知明朝大軍來襲,立刻部署城防,此時經過休整之後的第一軍團經過兵員補充,總兵力已經恢復到一萬八千人。

小西行長在七星門、蘆門、含毯門、普通門及城外牡丹臺各部署日軍兩千,自領主力七千壓陣,令置一千伏兵於城內,平壤全城戒備森嚴,只等明軍來攻。更有日軍三番隊援軍大友義統部六千餘人已進駐鳳山,小西行長左思右想,自覺並非不能一戰。

李如松則令朝鮮休靜大師領僧兵三千配合吳惟忠的三千南兵合攻牡丹臺;令中軍楊元、右軍馬棟領軍一萬攻七星門;令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軍一萬攻普通門;令祖承訓領軍一萬攻含毯門;另令李鎰率朝鮮軍八千攻蘆門;再遣李寧等領精兵於東門外沿江埋伏。

而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梧等領九千兵馬則作爲壓陣,並令攻城之時先以奪佔平壤爲要,不得搶奪首級而貽誤戰機。

衆將領命,大戰一觸即發。

----------

感謝書友“曹面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面子”、“edwardliujun”的月票支持,謝謝!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我有一個鼎無敵從凱皇開始烽華絕代香港1968詭異復甦:開局打賞詭異超級火箭反派手握龍傲天劇本[快穿]總裁爹地別使壞:媽咪快跑女配修仙之逆襲路女扮男裝進入書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