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冬日小说网>毗罗迦延第一部玉山神隐>第一百四十七章
阅读设置

设置X

第一百四十七章

杜君献与杜还带着十几个武艺精熟的亲卫穿过茂密的竹林,来到一条小溪旁。

众人喝了点泉水,抬头遥见远处深山中竹林云海,雾气昭然。

杜还道:“过了溪水,再往竹林深处走就到了。”。

杜君献转身向薛兴德打了一个眼色,薛兴德会意,也不说话,抬手点了两个亲卫,三人越过溪水向山下茂密的竹林深处去了。

不一会,薛兴德三人便折了回来,向众人示意前方平安,于是,众人便随着杜还的手势,纷纷起身前行。

走了一阵,一行人便来到了竹林深处,这里正是约定好的地点。

在杜还的示意下,众亲卫立即按着事先的部署,散在竹林的深处隐蔽了起来。

此时,杜君献抬眼望着茂密的竹林深处,除了满眼的苍翠,却哪里有半个人影子,他回头看了一眼杜还,便向前面更深处走去。

走了约么百步左右,众人隐约瞧见前方竹林掩映之下似有一幢小楼。

杜还道:“看样子便是这里了。”,说着他回身向刘二使了一个眼色。

刘二领命,几步便来到那小楼前。

原来,这楼并非只是孤零零的一座楼,周围另有几幢堂屋和柴房掩在茂密的竹林里。

而这些建筑的周围都被竹篱笆围了起来,看样子似乎是哪个巨商大贾在此处建的一处偏宅。

刘二来到这庄园的柴门前,伸手敲打门环,不一会,自里边传出了木屐的声音。

刘二立即退后,手握刀柄,全神贯注地盯着那柴门。

只见柴门打开,自里面走出来的却是一个老仆。

那老仆抬眼便瞧见了刘二,但见刘二一身萧杀精干之气,此时也正手握刀柄打量着他。

那老仆显然是被刘二冰冷的目光吓着了,兀自浑身一哆嗦,但旋即就镇定了下来。

他先是一躬身做了个长揖,口中道:“这位小官人请了,敢问可是杜公子一行到了?老奴得了主子吩咐,请杜公子移驾宅后桃林叙话。”。

刘二道:“老丈请了,某正是我家公子随身家卫,还请老丈前边代为引路。”。

那老家仆立即将柴门大开,请杜君献一行进来,自己则在前面带路,众人便随着他一直向这宅院的后园而去。

宅子的后园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桃林,只见这些桃树俱是一搂多粗,极为茂密繁盛,与周围的竹林点映成趣、相得益彰。

那老仆引着众人来到桃林中的一处竹亭前,便不再向前,站定后,向着竹亭里的人恭敬地道:“少爷,杜公子一行到了。”。

只听那竹亭内一个温和的声音道:“雍安,你且下去吧。”。

众人闻声寻人,但见桃林掩映下,竹亭内走出一个白袍束发的男子,看样子也只是与杜君献年岁相仿。

但这人却生的面若冠玉、隆准高鼻,而且其眉骨尤为凸显,更显得其目光深邃,神光聚敛,一望之下便能让人感觉到其一身的高贵之气。

这人在竹亭之前站定,遥遥一揖,开口说道:“在下雍巽,久闻杜兄高名,却吝缘一晤,昨日有幸求得一位前辈隐世高人与杜兄留书一封,不想今日,杜兄果然依约前来,在下深感荣幸。”。

杜君献见这人语气温和高雅,也不便再做全神戒备之态,便也插手还礼道:“在下杜君献,昨日得雍兄相邀,今日特依约拜会,有所叨扰之处,还望雍兄海涵。”。

客套话说完,雍巽便请杜君献入竹亭相谈。

杜君献当先进入竹亭,杜还紧随身后侍立,薛兴德、刘二与卢老三则站在竹亭之外侍候。

雍巽抬手请杜君献坐定,自己则坐在竹席之上,他目光扫过杜君献清瘦的脸庞,见杜君献虽是气定神闲,但内里戒备之意仍然十分明显。

雍巽见此,微微一笑道:“杜兄莫要见怪,在下今日请杜兄前来并非心存恶意,而是为着一件大事要与杜兄商议。”。

杜君献不紧不慢地道:“哦,原来如此,那便是先要多谢雍兄高意了,既然如此看得起在下,在下自当洗耳恭听。”。

雍巽盛了一盏茶汤推到了杜君献面前,接着自己也盛了一碗,当先啜饮了一口。

杜君献见他似无恶意,便也端起茶盏吃了一小口,只感觉这茶汤清香扑鼻,其中似是还另有一些别样的香辛味道,与这茶汤的清香在口中一搅,初始的时候还不觉得如何,可越到后来便越是觉得口内香气回绕、口舌生津,当真是畅快无比。

他不禁脱口赞道:“雍兄煮得好茶汤啊,当真是妙香无穷啊!”。

雍巽和煦地笑道:“呵呵呵,杜兄谬赞了,这等煮茶之道,在下也是习自前唐的煮茶之法。

唐时煮茶多放老姜、葱蒜和香料,虽是可以御寒解暑,但终究胡气浓厚,当今的煮茶之法又不放这些东西了,虽是清香宜人,但终究少了些厚重。

在下不才,自觉茶本甘凉之物,总要放些香料佐味方可入口绵长醇厚,因此在下便舍了唐人常放的葱蒜,只放些姜粉和西域香料,因此这茶的口味方得如此的芳香醇厚啊。”。

说到这里,雍巽顿了顿,等着看杜君献的反应,见杜君献没什么表示,他便接着说道:“今下,这天下之势就好比这茶汤,若是你我来煮茶,便知道这茶汤里都需要填放些什么佐料才最宜入口。

但若是蒙古人来煮这锅茶汤,即便是他们知道该放什么,但这其间的配比却未必能调和到最好。

即使他们知道如何调配茶粉、姜粉和香料的比例,但对煮茶的火候又掌握的不好,最后苦的只是那些吃茶的人了,在下一点浅见,还请杜兄斧正。”。

杜君献今日来此,本是想着结交穿虹柳展三娘的,即使不能成为盟友,也要多多少少的探探底。

但方才听得雍巽一番以煮茶论天下之势的言论,心中却极是意外,他心中早就有无数个疑问想问雍巽,奈何初次见面,不知对方底细,心中虽有疑惑却实在不好出口。

况且,赴约来此却并未见到传说中的穿虹柳展三娘,杜君献心中早已对雍巽的来历起疑,但方才听得雍巽的一番言论,他反倒是心安了不少。

最怕的就是不明对方的用意,而今,对方借着煮茶来品论天下大势,看来雍巽此人的目的已然是昭然若揭了。

想到此处,杜君献心下平和了不少,他啜了一口茶汤,轻轻颔首道:“呵呵,雍兄方才之言倒有一番道理,但雍兄怕是忘记了,当今天下,我大宋天子在朝,将士用命、百姓乐业、世道安平,这煮茶之劳似乎也不必假手他人了吧?”。

雍巽听他这话暗含讽刺,倒也不着恼,反而笑道:“哈哈哈哈,杜兄此话若是出自他人之口倒也罢了,但杜兄自己却也这么说,当真可发一晒啊。

杜兄往来北地多年,所闻所见胜我十倍,岂不知蒙古野心昭然,且其屡次攻宋,其言其行已是尽人皆知了。

方才杜兄说当今将士用命、百姓乐业、世道安平,但这样的景象还能存在几年呢?

当年,大金崛起,平辽灭宋,但却西向止步于夏国,南向止步于两淮。

当年夏国虽是偏僻小帮,但已传数代,国基深厚,自有福泽,因此国祚才得以延续。

而靖康国变以后,行在南渡,建炎以开,大宋得以偏安一隅,这才延续至今。

但今下,自蒙古崛起于漠北以来,即使盛极一时之大金也在短短两代之间被灭国夷族。

而夏国如此顽强,依然被灭,由此可见蒙古之盛,其军力早已远超当年崛起之时的女真大金,依杜兄之见,当今朝廷且能与之相抗否?”。

杜君献正色道:“我大宋自建炎以来,女真北虏虽然屡次进犯,但依然有韩良臣(1)、岳鹏举、张伯英(2)等一众良将名臣与之相抗。

势均力敌之下方有绍兴和议(3),及至海陵王(4)弑君篡位、大举攻宋,亦有虞彬甫(5)、李士甫(6)力挽狂澜。

蒙古崛起于漠北之后,虽然攻灭金国,但也是在与大宋合兵之后才有足够的力量。

蒙古所持的不过是骑兵之利,北地千里平原尚可纵横驰突,但江南河道水网纵横、坚城高垒遍布、深沟绝岭连绵不绝,如此仅凭蒙古一己之力,必难以有所作为。

况且,大军北来,南方湿热烟瘴,北军多有不耐,若是感染瘟疫,其想全身而退亦不可得。

加之淮南民众坚壁清野,蒙古必将丧师于险峻坚城之下,想必之前蒙古屡次攻宋而不可得,就是这个原因。

依地利而抗强敌,这是万古不易的道理,若是朝廷完善防务,整顿武备、兵制,肃清吏治、振奋民心,到时,只要蒙古攻宋,其精兵劲旅必尽丧于坚城之下。

有道是人力皆有穷尽之时,蒙古亦不例外,且其民俗不事耕稼,也不开海禁通商,二十年之内尚可有余力攻宋,若是二十年之后,其国力耗尽,民心丧尽,蒙古必定大乱。

而我大宋,以川蜀、两淮一隅之地而抗蒙古二十年,其余各州路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待到北地有变,可遣人潜入北地联络义军使其内乱加剧,再遣大军随后攻其要地以为根据,另遣水师载精兵数万自高丽登陆。

高丽自古慕我华夏衣冠文物,对蒙古阳奉阴违,嫌隙日久,必能反正助我。

到时,以高丽八道之民力,我大宋官军即可攻入东京路,且遣人联络女真旧部以为外援。

女真身受蒙古荼毒,以复其旧疆为诺,其必助我,到那时,纵使蒙古军力再强,必然大势去矣。”。

注释(1):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南宋名将。

注释(2):张俊(1086-1154)字伯英,南宋名将。

注释(3):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

注释(4):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女真名为迪古乃,字元功,金朝第四位皇帝,为金□□庶长孙,在位期间迁都燕京,1161年在对宋作战的前线瓜洲,死于军队内乱,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又称海陵炀王。

注释(5):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1161年率一万八千宋军大破六十万金军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

注释(6):李显忠(1109-1177)字士甫,南宋名将。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迹 目录 编辑本章 报错

随机推荐: 我不想当忍者团宠农家小锦鲤,逃荒路上要开挂从吞噬星空开始觉醒传奇巨星文惊碧落术士的低语讨喜王妃种田忙兜兜转转只为你虫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