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隆萬盛世>838財政虧空
閱讀設置

設置X

838財政虧空

聽到管家提到“海瑞”這個名字,徐階就是微微皺眉。

他其實並不喜歡海瑞,知道這個人不好相與。

當初保海瑞,並非因爲他名聲,而是爲了自己。

想想海瑞上書後的聲望,他不出力保下他對他名聲有損,而且之前海瑞僅僅是一個六品的戶部主事,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

海瑞被清流看重,而他自詡爲清流的一份子,自然要出手護住。

雖然,在清流眼中,其實他徐階早就已經是濁流了。

他當初和清流走近,根本原因其實是因爲大家有共同的敵人——嚴嵩。

“老爺,你看.是不是給海巡撫去一封書信,請他出手壓下此事。”

管家試探着說道。

“你覺得可能嗎?”

海瑞從大牢裏被放出來後,官運亨通不是沒有道理的。

本來像海瑞這樣的人能官復原職纔是最好的,可是他就一直被清流推着往上走,而淳安和興國的那些士紳大族之前的大力吹捧在其間也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青天”之名,可不是隨隨便便的官員就能受的住的。

徐階並不知道海瑞外放巡撫的根本原因,當初就是因爲知道海瑞爲人,看他不順眼,才把人弄進通政使司,讓他在這個沒有實權的衙門裏熬資歷,讓他九年一遷,等他升到通政使的時候,人也差不多該入土了。

海瑞就是官場上一個異類,沒人願意和他共事,這也全是因爲他名聲所拖累。

徐階並不知道海青天是怎麼吹捧起來的,只是以爲這人可能就是剛正不阿,所以有了青天之名。

“派人去巡撫衙門打探下消息,看看那邊怎麼打算再做計較。”

徐階當然不會把到手的東西還回去,但是也知道需要搞清楚海瑞的打算再考慮應對。

這一年,徐階感覺有些流年不利,貌似發生的一件件大事兒都是和自己作對。

先是高拱要回朝,讓他許久茶飯不思,在這個節骨眼上又發生這樣的事兒。

自己可沒少拜菩薩,可菩薩怎麼就不知道保佑自己。

後世,很多人都以爲海瑞因爲秉公執法、剛正不阿的性格,所以到最後官很大,還得到了首輔徐階的看重,不斷進行提拔。

所以對海瑞審理徐階案,覺得人不通世務,不知感恩。

但實際上,海瑞的品級確實很高,但是要講實權卻不大。

海瑞從教諭做起,後來升遷到知縣一級,這其實已經是絕大部分舉人能夠達到的極限了。

後來因爲各種原因,海瑞再度被提拔升遷到戶部擔任雲南司的一個主事,負責覈算雲南的錢糧。

在這個階段,品級雖低卻是實權派,手裏一直都有實權。

而在他上疏後,從大牢裏被放出來的時候,戶部沒有空缺,於是安排海瑞到了兵部,依舊是做一個主事,這屬於“官復原職”。

隆慶元年,在嘉靖皇帝葬儀完成後,由徐階主導的論功行賞開始了,海瑞並沒有得到徐階的任何特殊對待。

海瑞因爲上疏之功也得到升遷,轉尚寶司司丞,負責保管掌寶璽、符牌、印章。

也就是說,海瑞上疏後論功行賞的結果是從戶部實權主事變爲一個庫管,負責保管印璽符章。

而之後升遷的通政司,其實就是大明朝廷裏一個養老的衙門。

可見,徐階提拔海瑞不過是一些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體制內的人,只要工作不出錯,按理都是應該往上升纔對,所以也不存在徐階提拔海瑞一說。

當然,當年海瑞身陷囹圄的時候,徐階出言保過他也是事實,算是有恩,但這其實也是首輔的職責。

不保海瑞,纔是首輔失職。

“見過陳公公,見過魏大人。”

宮道上,兩道身影一前一後向前方走去,路上遇到的內侍紛紛靠邊行禮。

待路兩邊沒有其他人後,身後的魏廣德才緊走兩步拉近和陳矩之間的距離,低聲問道:“今日陛下召見就是爲了兵餉之事嗎?”

前面帶路的陳矩放緩腳步,也是壓低聲音答道:“應該是,陛下已經看到戶部的奏疏,知道朝廷財政支用不足的問題,今日或許也會問及此事。

魏老弟,你對戶部這些年的情況是否清楚?”

“略知一二。”

魏廣德只是微一皺眉隨即就舒展開,他雖然不是戶部尚書,可戶部這些年的開銷,每年都會大致羅列出來交到內閣,而其中涉及軍餉又是大頭,所以還是大概記得。

內閣閣臣,最忌諱的就是在皇帝有問題詢問的時候,你一問三不知。

之前已經說過,內閣處理政務,大多都是參照舊例執行,只有遇到沒有舊例之事,才需要動腦筋想辦法,拿出穩妥的應對之策,但這一樣的事兒畢竟不多。

但是內閣本質就是皇帝的祕書處,爲皇帝決策提供諮詢,所以皇帝知道的你不一定知道,但皇帝想知道的你一定要答得出來,否則你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義。

魏廣德的記憶力不錯,僅僅片刻功夫,戶部以往奏報的數據已經浮現在他腦海裏。

只要不是突然問出沒有準備的東西,僅僅是問戶部銀錢支用的話,魏廣德自信還是可以應付下來。

至於爲什麼會扯到戶部,這就得從內閣票擬可行的那份,京營戎政請奏勾滿兵額一事說起。

京營請求補滿兵員,兵部認爲並無不妥,內閣也不覺得有錯,於是都認可了。

奏疏到了皇帝手裏,意見當然和大家的一樣,也是覺得京營應該按制滿編纔是,於是大筆一揮,此事就算定下來了。

旨意發出,兵部和戶部商議增撥兵餉一事,戶部於是立馬就不幹了。

實際上很長一段時間裏,戶部劃撥出去的銀子,大多進了兵部,兵部已經成爲大明朝堂一個不折不扣的吞金巨獸。

京營勾滿沒錯,不滿兵員自然有發餉,這也沒錯,可錯在戶部拿不出銀子,而且戶部部議也認爲不能就這麼算了。

若是按此辦理,那兵部下轄各鎮兵員大多也有差額,還有內陸省份,特別是如山東等靠近北地的都司,都有派出客兵補充邊鎮防務,而他們調動讓本就不滿編的各都司也是大喊頭疼。

如果京營能夠勾滿,戶部兵餉也增撥,那其他各鎮也這麼上奏又該怎麼辦?

於是戶部乾脆就不和兵部談了,而是直接把奏疏遞到皇帝手裏,讓皇帝定奪。

“陛下這兩天就在翻看戶部以前上呈的奏疏,也是很爲難。”

陳矩又低聲把近兩日的情況說了下。

等兩人到了乾清宮外,通報後魏廣德很快就被召入宮中。

“善貸,起來吧,這裏沒外人,也不需要行君臣之禮。”

隆慶皇帝看到魏廣德進殿後就行禮,馬上開口道。

以前在裕袛的時候,不管是他召見高拱還是魏廣德,亦或者其他人,大家其實都是拱拱手行禮就行了,因此雖然已經做了幾年皇帝,可依舊不習慣看到這些人在面前行跪拜禮。

魏廣德願意跪嗎?

當然不願意,可時代就是如此,捏着鼻子也就認了。

剛穿來那會兒,魏廣德心裏或許還有人人平等的觀念,可是到了現在,潛移默化中他的思想也變了。

別看他跪皇帝,到了外面跪他的人一大把,還搶着跪在他面前。

“謝陛下。”

魏廣德還是行禮完成後才起身,然後就肅立在下方等待皇帝垂詢。

“京營的事兒,現在兵部和戶部鬧起來了,你應該是知道的。”

隆慶皇帝開口就直入主題,果然就是這事兒。

“父皇在位時,就曾聽說國用不足,之前的朕就不問了,就說朕登基三年來,戶部到底收入了多少銀子,又支用了多少銀子,怎麼國庫會如此不堪?”

隆慶皇帝果然是找他問戶部數據,這些數字皇帝居然不是直接召劉體乾詢問,而是問內閣,魏廣德心裏不由得有些懷疑,難道劉體乾惡了皇帝不成?

或者,皇帝對戶部不信任,所以纔會找到內閣,畢竟內閣雖然不能管戶部事,可戶部卻必須把工作成績彙報到內閣。

不過來不及細想皇帝和劉體乾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魏廣德只是想想就說道:“回稟陛下,各項銀兩自元年以來,十三省戶丁糧草鹽引稅課銀及開納通計一千一百九十九萬兩。

已給經費凡九百二十九萬有奇,存者二百七十萬有奇。

今補給邊餉及官軍折俸布花,當用銀二十餘萬,各邊年例當用銀二百八十萬計,所入不能當所出。

這也是戶部上奏虧空的原由,雖然太倉尚有庫銀,可年前這些銀子就要運往邊鎮,所以就有了三十萬兩銀子的虧空。”

加減法,魏廣德還是很熟悉,把這三年戶部的數字進行加減,張口就把隆慶皇帝要的數據報了出來。

至於後面說的邊餉及官軍折俸布花和各邊年例,這是之前戶部上呈奏疏上有寫,不然魏廣德也不會這麼清楚。

那份奏疏,內閣沒有票擬,本就是把戶部數字奏給陛下看的,他們不需要給出什麼意見。

不過奏疏的內容,閣臣都有細看,畢竟這是執政很重要的數據。

“記得太祖時設立衛所軍屯,那時可不需要朝廷撥付軍餉,在朕印象裏,最初朝廷撥付兵餉還是因爲開設遼東鎮,爲何到如今會需要如此多兵餉?”

隆慶皇帝的教育裏,除了經史子集,朱元璋定下的那些制度也是學習的內容。

不過如果按照書上說的來對照實際,那肯定會出現許多不解的地方。

魏廣德略微思考後就答道:“陛下,國家備邊之制在祖宗朝時,只設遼東大同宣府延綏四鎮,後又設寧夏甘肅薊州爲七,又繼以固原山西爲九,今密雲昌平永平易州俱列邊鎮。

其防守兵馬除各鎮原自有主兵外,又增加了募兵和客兵。

一鎮之兵足以守一鎮之地,後因虜騎肆掠至兵不可守,增以募兵,募兵不足,增以客兵,調禁多於往時而坐食者愈衆矣。

其合用芻餉各鎮原自有屯田,一軍之田足以贍一軍之用,後屯糧不足加以民糧,民糧不足加以鹽糧,鹽糧不足加以京運饋餉,溢於常額而橫費者,滋甚矣。

庫府空而國計日絀,田野耗而民力不支,今日缺乏之故,供邊之費固其大者。”

明朝執行的是軍屯制度,一鎮軍屯足夠養活一鎮兵馬,本不需要使用民糧和朝廷饋餉,不過那是明初時候的事兒了。

之後的正統年間發生“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北方邊境壓力陡增,朝廷開始增設邊鎮穩固邊防,因爲邊鎮兵力不足,於是開始募兵,其後因招募不足就開始從內地衛所抽調客兵。

大軍雲集之下,雖然邊鎮安全得到穩固,可軍餉的開支也就大了,特別是客軍調動所需銀糧更多。

當然,軍屯制度崩壞的事兒,魏廣德沒提,畢竟這事兒要是捅開了,那就是得罪全大明的勳貴武將,說不好還要丟掉小命。

但最起碼,這樣一說,隆慶皇帝也大概知道了爲什麼明初不費朝廷銀糧到現在佔據國用大半的原因。

“朕看了戶部過往奏報,從前朝啓用老庫,到今日老庫已經耗盡,全都是兵餉所致?”

隆慶皇帝問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兵餉居然需要這麼多銀子嗎?

要知道,明朝建立以後一直到正德朝,朝廷收支至少還能做到勉強平衡,即便有虧空,第二、三年往往都能補上,就沒有動用過老庫的銀子。

但是到了嘉靖朝,國用才陡然增加,到不得不啓用老庫的地步。

而且就是在嘉靖朝,僅僅二十餘年的時間裏,就把前朝封存的數個老庫耗盡,確實也是非常罕見的。

但是,嘉靖朝耗盡國力卻不全是因爲兵餉所致,雖然兵餉確實是朝廷虧空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絕對不是根本原因。

“陛下可曾記得嘉靖四十一年時,林潤林御史奏疏曾言,‘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米計四百萬石,而各處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視輸京師之數不啻倍之,年復一年,愈加蕃衍,勢窮弊極,將何以支?’

前朝耗盡老庫,其實就是各藩府向朝廷奏討的緣故。

太祖時期定下制度,宗藩不得經營四民業,所有宗室成員均食俸祿,藩府向先帝奏討,先帝也只能儘量滿足,糧米不足就折銀,愈久這虧空可不就大了。”

魏廣德答道。

聽到是宗室和兵餉拖垮嘉靖朝財政,隆慶皇帝當即就默然了。

因爲他已經意識到,嘉靖朝的頑疾貌似到了隆慶朝依舊存在。

上一章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陰天白衣武仙陳軒許靜高四的青春玄學大師的農家生活重生影后馭夫有道借你懷裏撒個嬌新黎爺的軌跡重生1998談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