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冬日小說網>開隋>北周(公元557-580年)官制和軍制詳解
閱讀設置

設置X

北周(公元557-580年)官制和軍制詳解

很多讀者對南北朝時期的歷史不太熟悉,很多官爵和稱呼,現在看到,往往有些脫節。因此,我查找了一些史料,彙總成了北周官制詳解,供大家交流熟悉。

這篇文章在撲街作品開隋小地主已經發過了,現在用於開隋,就表明是同一個歷史背景。但在情節和衝突設計上,更多地按照讀者建議的角度來寫,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1、六官制的發展過程

北周官制,刻意仿古,效周禮六官之制。

周書文帝紀下說: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禮,建六官。初太祖即宇文泰以漢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統中,乃命蘇綽、盧辯依周制改創其事,尋亦置六卿官,然爲撰次未成,衆務猶歸臺閣。至是始畢,乃命行之。

西周的六官制度,是適應西周當時的社會制度,即奴隸主對奴隸專政的一種制度。西周的太宰,最初本職是宰牲官之長。在殷代之初,伊尹以滋味幹湯,後來做了宰相。西周也以太宰爲宰相。太宰的本職,實際就是周天子的宮內大臣或奴隸總管。只有在周天子下了“百官總己以聽於冢宰“的命令之後,太宰纔有權總攝五府,變成冢宰。

所謂“五府“,是指地官司徒府、春官宗伯府、夏官司法府、秋官司寇府、冬官司空府而言。五府都得接受冢宰的命令,冢宰就由宮內大臣或奴隸總管變成和後世內閣首相相似了。

這套西周奴隸社會的官僚體系,宇文泰本想原封不動地把它搬到自己的政權中,這自然會碰到一些困難。所以北周的統治者,沒有機械地襲用周禮的六官制。

例如軍隊的建設,六軍禁衛和府兵制度,並沒有因實行周官制而打亂;又如地方官制自總管、刺史、郡守、縣令至黨正、里長等一套組織,也依舊原封不動地保存了秦漢時期的官僚體系。

北周初年,宇文護任太師,大冢宰,政自護出,軍政大權都操在宇文護一人手裏。

這時“五府總於天官“,六官制還顯不出它的弱點來。到了周武帝宇文邕親政以後,情況就不同了。

中央集權國家大權不容旁落,一切軍政大權都得由皇帝直接操縱。於是,武帝殺掉宇文護,任其弟大司馬齊王宇文憲爲大冢宰。周書齊煬王憲傳載,武帝以憲“威名過重,終不能平,雖遙授冢宰,實奪其權也“。

從大司馬遷大冢宰,應該說是升了官,而傳記說“實奪其權“,是因爲大司馬有軍權,遷爲大冢宰後,如果皇帝下“五官總於天官“的詔令,那就有宰相的實權,比大司馬的權力更大。如果沒有下“五府總於天官“的詔令,那末大冢宰只能算是宮內的大臣,不成爲首相,只是有名無實的職官。

五府不總於天官,大冢宰沒有實權,皇帝把國家的最高權力都掌握在自己手裏。雖然日常性的政務工作仍由六官來處理,但大事的決策,則必須要與皇帝很接近的官僚才能參預。這樣,天官的御正大夫,“任總絲綸“,就成爲中書監、令之任了。納言大夫,出入侍從,就成爲門下待中之任了。春官的內史,由於“朝政機密,並得參詳“,地位也顯得非常重要。

北周後期,在中央政府的組織形式方面,表面上儘管是周禮一套六官制度,實際卻是沿襲魏晉以來所形成的三省制度。

2、六官制自西魏起發源

西魏時候,執政的宇文泰曾命蘇綽、盧辯用周禮所載官制改造西魏官制。

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正式實行。

第二年,北周取代西魏,官制則不變。

官品分爲九命,第一品爲九命,第九品爲一命,以九爲上。祿秩以石計算。

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正九命。少師、少傅、少保爲三孤,正八命。

三公三孤皆爲“論道之官“,不與實政。

中央政務由按周禮設置的“六官“主持。

所謂六官,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六官各置一府,長官稱卿,合爲六卿,均正七命。

天官府長官大冢宰卿,地官府長官大司徒卿,春官府長官大宗伯卿,夏官府長官大司馬卿,秋官府長官大司寇卿,冬官府長官大司空卿。

六卿主持中央政務。

天官府大冢宰統司會、宗師、左右宮伯、御正、納言、膳部、太醫、太府、計部等。

地官府大司徒統民部、載師、師氏、保氏、司倉、司門、司市、虞部等。

春官府大宗伯統司宗、守廟、典祀、內史、禮部、太中、樂部、太卜、太祝、司車輅等。

夏官府大司馬統司馬、職方、吏部、司士、司勳、左右武伯、兵部、大馭、司右、司射、駕部、武藏等。

秋官府大司寇統司憲、刑部、掌朝、布憲、蕃部、賓部、司要、司調、田正、司隸等。

冬官府大司空統工部、匠師、司木、司土、司金、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織、司卉等。

分設上大夫、中大夫、大夫、上士、中士、下士。

北周初年和北周末年,天官府權力極大,其餘五府之事總於天官。

此外還有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輔、大後丞以上稱四輔、大丞相、總管等官稱。

要知道的是,後周改革官制與王莽改官制一樣,充滿着復古思想,但魏晉以來三省制度的發展已不可逆轉。即使在後周官制中也依然存在着三省制度的內涵。

比如,天官府的御正上大夫掌出納詔命,春官府的內史上大夫“朝政機密,並得參詳“,相當於中書省監、令之任。天官府的納言大夫,掌侍從左右,亦參與機密之事,相當於侍中之任。六官的地位實與尚書八座的地位相當。

所以隋代北周後,首除六官,恢復三省,並非偶然。

北周地方分州、郡、縣三級。除雍州治今陝西西安市西北設州牧外,各州設刺史。郡除京兆設尹外,各設太守。縣設令。

州、郡、縣各以民戶多少分爲五等,決定命官高下。

軍制亦仿周官六軍之制,把十二軍鮮卑禁旅改爲六軍,六軍分統於六柱國,每軍設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督兩開府,共二十四開府,開府下又有郎將,稱之爲府兵制。

西魏時掌握實權的宇文泰與宗室元欣都是柱國,與六軍柱國合起來爲八柱國。

3、北周官爵詳列

北周官制比較完備,有“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六卿“及其屬官上、中、下大夫,上、中、下士之官。

官階不叫“品“,而叫“命“。仿“九品“而定“九命“之制,“一命“最下、“九命“最尊。

“九命“官制創始於西魏,周書文帝紀雲:

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春正月,始作九命之典,以敘內外官爵。以第一品爲九命,第九品爲一命。改流外品爲九秩,亦以九爲上。

北周承西魏之制,每命再分爲二,通典職官雲:

後周制九命,每命分二,以正爲上,凡十八命。又行五等封爵:王、公,正九命;侯,正八命;伯,正七命;子,正六命。祿制以石爲準,如公爲萬石;上大夫四千石;“下士“爲一百二十五石。

具體官爵詳情如下

正九命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國公、柱國大將軍、大將軍

九命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開府儀軍三司建德四年,改爲開府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開府儀同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建德四年,改爲儀同大將軍,仍增置上儀同大將軍、雍州牧

正八命正二品:

少師、少傅、少保、侯爵、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車騎將軍、右光祿大夫、刺史戶三萬以上者

八命從二品:

四徵徵東南西北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中軍、鎮軍、撫軍將軍、右金紫光祿大夫、大都督、刺史二萬戶以上者、京兆尹

正七命正三品:

六卿大冢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馬、大司寇、大司空、伯爵、四平平東南西北將軍、左銀青光祿大夫、前後左右四將軍、右銀青光祿大夫、帥都督、柱國大將軍府長史、司馬、司錄、刺史萬戶以上者

七命從三品:

冠軍將軍、太中大夫、輔國將軍、中散大夫、都督、刺史戶五千以上者、郡守萬五千戶以上者

正六命正四品:

小冢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馬、小司寇、小司空、等上大夫、子爵、鎮遠將軍、諫議大夫、建忠將軍、諮議大夫、別將開府長史、司馬、司錄,刺史戶不滿五千以下者、郡守萬戶以上者

六命從四品:

中堅將軍、左中郎將、寧朔將軍儀同府,正八命州的長史、司馬、司錄,右中郎將、郡守戶五千以上者、大呼藥雍州牧主要僚屬之一,下有小呼藥,職司無考,開隋後罷

正五命正五品:

天官:司會、宗師、左宮伯、御正、御伯、主膳、太府、計部等中大夫

地官:鄉伯、左右遂伯、每方稍伯、每方縣伯、每方畿伯、每方載師、師氏等中大夫

春官:禮部、守廟、典祀、內史、太史、大司樂等中大夫

夏官:軍司馬、職方、吏部、右武伯、兵部、大馭、司右、駕部、武藏等中大夫秋官:司憲、刑部、蕃部、賓部等中大夫

冬官:工部、匠師、司木、司土、司金、司水等中大夫

男爵、寧遠將軍、左員外常侍、揚烈將軍、右員外常侍、統軍驃騎、車騎將軍府,八命州的長史、司馬、司錄,柱國大將軍府中郎掾屬、郡守千戶以上者、長安令、萬年令

五命從五品:

伏波將軍、奉車都尉、輕車將軍、奉騎都尉、四徵中鎮撫軍將軍府、正七命州的長史、司馬、司錄,開府中郎掾屬、郡守戶不滿一千以下者、縣令戶七千以上者、正八命州呼藥

正四命正六品

天官;小宗師、小左宮伯、小御正、小膳部、大醫、小醫、小計部等下大夫

地官:小鄉伯、鄉大夫,每鄉小遂伯、遂大夫,每遂小稍伯、稍大夫,每稍小縣伯、縣大夫,每縣小畿伯、畿大夫,每畿小載師,小師氏、保氏、司倉、司門、司市、虞部等下大夫

春官:小守廟、小典祀、小內史、外史、典命、小史、小司樂、太學博士、太卜、太祝、司車路、夏採等下大夫

夏官:小職方、小吏部、小右武伯、小兵部、小馭、戎馭、齊馭、小司右、戎右、齊右、司射、小駕部、小武藏等下大夫

秋官:小刑部、掌朝、布憲、小蕃部、小賓部、司要、田正、司隸等下大夫

冬官:小匠師、小司木、小司土、小司金、小司水、司玉、司皮、司色、司織、司卉等下大夫

宣威將軍、虎賁給事、明威將軍、冗從給事、儀同府中郎掾屬、柱國大將軍府列曹參軍、四平前後左右將軍府、七命州的長史,司馬,司錄、縣令戶四千以上者、八命州呼藥、八命州別駕

四命從六品

襄威將軍、給事中、厲威將軍、奉朝請軍主開府列曹參軍、冠軍輔國將軍府、正六命州的長史、司馬、司錄,縣令戶三千以上者、正七命州呼藥、正七命州別駕、正八命州治中、七命郡丞

正三命正七品:

天官:司會、小宗師、宗正、小右宮伯、右中侍、小御正、主寢、御伯、掌式、小膳部、內膳、外膳、小醫、醫正、瘍醫、太府、玉府、內府、外府、左府、右府、縫工、染工、小計部、掌納、掌出、司內奄等上士

地官:民部吏、小鄉伯、鄉正、州長、每州小遂伯、遂正、小稍伯、稍正、小縣伯、縣正、小畿伯、畿正、小載師、司農、司均、司賦、司役、小師氏、保氏、司諫、司救、司媒、小司倉、小司門、小司市、小虞部等上士

春官:禮部、小守廟、小典祀、司郊、掌次、小內史、著作、小典命、司寂、小史、馮相、保章、小司樂、太學助教、小學博士、樂師、小卜、小祝、小司車路、守陵等上士

夏官:軍司馬、小職方、小吏部、司士、司勳、司錄、小右武伯、右虎賁率、右旅賁率、右射聲率、右驍騎率、右羽林率、右遊擊率、小兵部、武環率、武候率、司固、道馭、田馭、小司右、賓右、道右、田右、小司射、司仗、小田駕部、左廄、右廄、典牝、典牡、獸醫等上士

秋官:司憲、小刑部、司刺、鄉法、遂法、稍法、縣法、畿法、方憲、小掌朝、掌察、小布憲、小蕃部、小掌交、司匡、小賓部、司儀、東掌客、南掌客、西掌客、北掌客、小司要、小田正、小司隸等上士

冬官:工部、小匠師、內匠、外匠、掌材、小司木、小司土、小司金、鍛工、函工、小司水、典壅、小司玉、小司皮、小司色、小司織、小司卉等上士

威烈將軍、左員外侍郎、討寇將軍、右員外侍郎、幢主儀同府、正八命州列曹參軍、鎮遠、建忠、中堅、寧朔將軍府的長史、司馬,柱國大將軍參軍、縣令戶五百以上者、七命州呼藥、正六命州別駕、正七命州治中、正六命郡丞

三命從七品:

蕩寇將軍、武騎常侍、蕩難將軍、武騎侍郎、戍主開府參軍、驃騎車騎將軍府、八命州列曹參軍、寧遠、揚烈、伏波、輕車將軍府長史,縣令戶不滿五百以下者、正六命州呼藥、正六命州治中、六命郡丞

正二命正八品:

天官:司會、宗正、右侍、右前侍、右後侍、主寢、司服、給事、掌式、內膳、外膳、典庖、典饎、酒正、餚藏、掌醢、司鼎俎、掌冰、醫正、瘍醫、玉府、內府、外府、左府、右府、縫工、染工、掌納、掌出、小司內、內小臣奄、內司服奄、典婦功奄、巷伯等中士

地官:民部吏、小鄉伯、鄉正、州長、每州小遂伯、遂正、小稍伯、稍正、小縣伯、縣正、小畿伯、畿正、司封、司農、司均、司賦、司役、掌鹽、每地中士、掌遺、典牧、典牛、司諫、司救、司媒、土訓、誦訓、神倉、黍倉、稷倉、稻倉、豆倉、麥倉、米倉、鹽倉、典曲、典舂、典磑、掌節、宮門、城門、司關、均工、平準、泉府、山虞、澤虞、林衡、川衡、掌禽、掌囿、掌炭、掌芻等中士

春官:禮部、司几筵、司樽彝、掌鬱、司鬯、充犧、、司雞、司郊、司社、御史、著作、典瑞、典服、司寂、司玄、治禮、司謁、馮相、保章、小學助教、樂師、樂胥、司歌、司鐘磬、司鼓、司吹、司舞、籥章、掌散樂、典夷樂、典庸器、龜佔、筮佔、夢佔、視祲、司巫、喪祝、甸祝、詛祝、神士、典路、司車、司常、守陵、掌墓、職喪等中士

夏官:軍司馬、土方、山師、川師、懷方、訓方、司士、司勳、司錄、右虎賁率、右旅賁率、右射聲率、右驍騎率、右羽林率、右遊擊率、倅長、司固、司火、司辰、銜枚、司仗、左廄、右廄、典牝、典牡、典駝、典羊、獸醫、司袍襖、司弓矢、司甲、司、司刀盾等中士

秋官:司憲、司刺、鄉法、遂法、稍法、縣法、畿法、方憲、掌囚、掌察、司約、司盟、職金、掌璧、司厲、修閭、掌墐、禁殺戮、禁遊、禁暴、司寤、掌交、司匡、司儀、東掌客、南掌客、西掌客、北掌客、掌訝、司環、野廬、象諝、掌財賄、司烜、伊耆氏、司調、司柞、司薙、掌犬、司跡、弋禽、捕獸、掌皮、弭妖、翦蠹、庶蠹、掌罪隸、掌夷隸、掌蠻隸、掌戎隸、掌狄隸、掌徒等中士

冬官:工部、內匠、外匠、司量、司準、司度、掌材、車工、角工、彝工、器工、弓工、箭工、盧工、復工、陶工、塗工、典丱、冶工、鑄工、鍛工、函工、雕工、典壅、掌津、舟工、典魚、典彘、磬工、石工、裘工、履工、鞄工、韗工、韋工、膠工、毳工、繢工、漆工、油工、弁工、織絲、織彩、織枲、織組、竹工、籍工、罟工、紙工等中士

殄寇將軍、強弩司馬、殄難將軍、積弩司馬、四徵中鎮撫將軍府、正七命州列曹參軍、正五命郡丞

二命從八品:

掃寇將軍、武騎司馬、掃難將軍、武威司馬、四平前左右後將軍府、七命州列曹軍、戍副,五命郡丞

正一命正九品:

天官:司會旅、宗正、右騎侍、右宗侍、右庶侍、右勳侍、主璽、食醫、外膳、典庖、典饎、酒正、餚藏、掌醢、司鼎俎、掌冰、主藥、正醫、瘍醫、內小臣奄、內司服奄、典婦功奄、巷伯奄等下士

地官:黨正旅、每黨司封、掌鹽、掌、典牧、典牛、土訓、誦訓、神倉、稷倉、黍倉、稻倉、豆倉、麥倉、米倉、鹽倉、典曲、典舂、典磑、掌節、宮門、城門、司關、均工、平準、泉府、山虞、澤虞、林衡、川衡、掌禽、掌囿、掌圃、掌炭、掌薪、掌芻等下士

春官:禮部旅、小守廟奄、司几筵、司樽彝、掌鬱、司鬯、充犧、司雞、司郊、司社、掌次、御史、校書、典瑞、典服、司玄、治禮、司謁、樂胥、司歌、司鐘磬、司鼓、司吹、司舞、籥章、掌散樂、典夷樂、典庸器、龜佔、筮佔、夢佔、視祲、司巫、喪祝、甸祝、詛祝、神士、典路、司車、司常、小夏採、掌幕、職喪等下士

夏官:軍司馬旅、土方、山師、川師、懷方、訓方、右虎賁倅長、右旅賁倅長、右射聲倅長、右驍騎倅長、右羽林倅長、右遊擊倅長、武環倅長、武候倅長、司火、司辰、銜枚、右廄閒長、典駝、典羊、獸醫、司袍襖、司弓矢、司、司甲、司刀盾等下士

秋官:司憲旅、小刑、掌囚、掌察、司約、司盟、職金、掌璧、司厲、脩閭、掌墐、禁殺戮、禁遊、司寤、小蕃司行、掌訝、司環、野廬、象諝、掌貨賄、司烜、伊耆氏、司調、司柞、司薙、掌犬、司跡、弋禽、捕獸、掌皮、弭妖、翦蠹、庶蠹、掌罪隸、掌夷隸、掌蠻隸、掌戎隸、掌狄隸、掌徒等下士

冬官:工部旅、司量、司準、司皮、掌材、車工、角工、彝工、器工、弓工、箭工、盧工、復工、陶工、塗工、典丱、冶工、鑄工、鍛工、函工、雕工、典壅、掌津、舟工、典魚、典彘、磬工、石工、裘工、屨工、鞄工、韗工、韋工、膠工、毳工、繢工、漆工、油工、弁工、織絲、織彩、織枲、織組、竹工、籍工、罟工、紙工等下士

曠野將軍、殿中司馬、橫野將軍、員外司馬、冠軍輔國將軍府、正六命州列曹參軍

一命從九品

山林都尉、武威將軍、淮海都尉、武牙將軍,鎮遠、建忠、中堅、寧朔、寧遠、揚烈、伏波、輕車將軍府列曹參軍

至於周武帝宇文邕時,所建六官並徒屬及府史雜色職掌人,二萬一千七十三人。二千九百八十九人諸色官,萬八千八十四人府史、學生、算生、書生、醫生、倅長、虎賁、驍騎、羽林、遊擊、奉車、馭夫、武環、武候、卜筮、占夢、視祲、相生等人也。

其六官之外,兼用秦漢等官及州郡官吏之數,並未詳。按九命之中,分爲正命,若今之上下階。

謂王朝之官爲內命,謂諸侯及州縣官爲外命。

4、北周軍制:府兵制

北周行“府兵制“,確立軍職名號。以12大將軍領24軍府,上統於“八柱國“。

府兵制影響及於隋唐。

勳官之號有柱國大將軍,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開府儀同大將軍,上儀同大將軍,儀同大將軍。

戎號有二大將軍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四十三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中軍將軍、鎮軍將軍、撫軍將軍、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前、後、左、右將軍、冠軍將軍、輔國將軍、鎮遠將軍、建忠將軍、中堅將軍、寧朔將軍、寧遠將軍、揚烈將軍、伏波將軍、輕車將軍、宣威將軍、明威將軍、襄威將軍、厲威將軍、威烈將軍、討寇將軍、蕩寇將軍、蕩難將軍、殄寇將軍、殄難將軍、掃寇將軍、掃難將軍、曠野將軍、橫野將軍、虎威將軍、虎牙將軍。

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爲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

4.1起源:

府兵制源起於北魏時期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政策。

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賦役,當兵成爲鮮卑人的專利,漢族從周至兩漢三國傳統的上馬爲兵,下馬爲農的耕戰三軍制度變爲純耕種的農民,這政策明顯地帶有民族隔離的色彩。

到了北周後期,迫於形勢,漢人也被募充作府兵。

楊堅爲北周大丞相時,就下令西魏受賜鮮卑姓的漢人可恢復漢姓,開始破除了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規定。

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受田耕作,士兵仍有軍籍,但兵士本人則由軍府統領。

這一改革措施不但使農業戶口大增,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而且更適應了民族融合和時代趨勢,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4.2府兵制的形成

府兵制的形成大致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西魏大統八年到恭帝三年556年,主要把鄉兵和增募豪右納入六柱國統領系統之內,構成一個新的軍事體系,即宇文泰當政時期;

第二階段,北周明帝元年557到建德元年572年,主要是鄉兵經過初步整頓,二十四軍確立和鞏固,即宇文護專政時期;

第三階段,建德元年到大象二年,主要是進一步擴充府兵,府兵擔任侍衛及制度化,主要是北周武帝掌政時期。

4.3性質特徵

府兵具有中央禁衛軍性質,番上宿衛的府兵“十五日上,則門欄陛戟,警晝巡夜;十五日下,則教旗習戰。無他賦役“。

隨着中央集權制的加強,北周武帝建德二、三年間573~574改府兵軍士爲“侍官“,意思是侍衛皇帝,表明府兵是皇帝的親軍,不隸屬國。同時,又廣募漢民入伍,免其服役。

一人充當府兵,全家即編入軍籍,不屬州縣。軍人及其家屬居城者置軍坊,居鄉者爲鄉團,置坊主、團主以領之。這種軍民異籍的制度直到隋代才改變。隋文帝楊堅開皇十年590下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這是個劃時代的改變,標誌着兵農合一的完成,但府兵本身歸軍府統領的組織系統不變。

4.4法令法規

軍府所在有地團,兵士不能隨便遷徙出界;平時務農,農閒練武,有事出徵,其主要任務是番上宿衛和徵防。番上宿衛,即輪流到京師宿衛,按照距離長安的遠近分別給番。

法令規定:百里外五番即各府內兵士以五人爲一組,此五人輪流上長安宿衛,以下類推,但七番、九番分組不盡,當有剩員,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每番一個月;二千里外九番,每番兩個月。

內府衛士三衛除兩京及其附近諸州必須番上宿衛以外,餘州都納資代役。府兵到長安宿衛,由十二衛將軍分領。出兵徵防則由朝廷命將統率,調遣時必須持兵部所下魚符,經州刺史和折衝府將領勘合後,才得發兵。

戰爭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這樣,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

最後要說明是,北周時期的將臣,因爲以馬背上打來的天下,往往臣屬不分文武,除冬官府工部這種專業技術型人才,大都“上馬爲將,下馬爲臣”。也就是說,很多知名的北周名將,比如獨孤信、楊素等耳熟能詳的高官,往往既是軍事大拿,也是治理州郡朝政的能臣。

而且,一個大將軍,同時會兼職軍制上的職司、也兼着朝堂的職司,官位有高有低,並不同時都是同品級的,就看他的具體職責了。

沒有了 下一章

足跡 目錄 編輯本章 報錯

隨機推薦: 抱緊繫統大腿搞事情我絕不配合攻略系統!和離後毒妃帶三寶顛覆你江山萬界天狐星帥氣老公你別跑蒼南日常系血族諸天從簽到失敗開始賽博朋克:鐵穹秩序